以“有解思维”,重构产业重塑城市

本报记者 张 静

版次:A01  2022年08月18日

淮南日报社严正声明


长期以来,淮南市部分自媒体、政务新媒体未经淮南日报社授权同意,肆意、擅自、无偿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录制发表淮南日报社(含淮南日报、淮河早报、淮南网以及淮南日报官方微博、微信、抖音、视频号、掌上淮南新闻客户端等平台)记者采写的新闻稿件,特别是部分自媒体、政务新媒体不注明稿件来源、原创作者(或者采取隐匿、模糊形式处理稿件来源、原创作者),肆意、擅自删节、修改淮南日报社记者原创新闻稿件,严重违背新闻职业准则和道德,严重侵害淮南日报社版权,严重损害淮南日报社新闻记者权益。

现声明如下:

凡淮南日报社记者署名的文字、图片以及短视频等新媒体形态作品和融新闻作品,版权均属淮南日报社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各类自媒体和各级政务新媒体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在醒目处以醒目和规范方式注明来源、作者。违者,淮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指导思想一旦与发展沃土紧密结合,便会迸发出无限生机与活力,让每一粒饱满的种子拥有向上的力量。

日历翻回到2020年8月18日至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考察时强调:“要深刻把握发展的阶段性新特征新要求,坚持把做实做强做优实体经济作为主攻方向,一手抓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一手抓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推动制造业加速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提高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现代化水平。”

在学习中思考,在思考中践行,在践行中感悟……在这样循环往复、螺旋式上升的学思践悟中,淮南以“有解思维”解码破题、靶向攻坚,持续推进产业转型高质量发展。

时光的列车,停驻在又一个8月的站台。

时隔两年,我们了然可见,岁月的剪影,因为高瞻远瞩的蓝图擘画,因为淮南人民的勤耕不辍,在这片土地上留下幅幅生动的图景。

那么,用“有解思维”推动的“万事有解”,究竟是一种怎样的解法?

“破”与“立”的先手布局

从一座山峰攀向另一座更高的山峰,首先要穿越一个非理想状态的“峡谷”。这是新锐经济学家凯文·凯利《新经济新规则》一书中的观点。他的这个比喻,很契合这两年淮南的产业转型发展。

先看“非理想状态”:淮南谋求可持续发展的近10年,一直想招儿、一直努力着,有挫折有经验、有变化有成绩。但仍面临着“富足的矛盾”,煤电产业增加值占淮南工业经济总量长期在70%左右,“煤电独大”是城市产业转型发展中的“困”与“涩”。

再看“更高的山峰”:淮南市“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打造“全国重要的新型综合能源基地”战略定位。省第十一次党代会上,淮南被赋予“资源型城市绿色转型发展示范城市”的定位。

那么,淮南将如何穿越“峡谷”,进行新的攀登呢?要驶入高质量发展“快车道”,淮南必须依托但不依赖资源,从根本上解决产业发展中存在的“经济受煤电市场影响较大”等突出问题;从思想上彻底摆脱“路径依赖”;在“贯彻新发展理念中寻找新机遇、拓展新平台”。

清晰的认识催生高度的自觉——

于是乎,经历过6次“解放思想”大讨论,我市于2021年5月再次开展“高质量发展,我们怎么干”大讨论,以“六比六看”“五破五立”“争创四个一流”等内容,凝聚破除思想桎梏的力量,提振全面转型发展的干劲。

去年9月,市第十一次党代会召开,会议以强烈的危机意识、求变意愿和进取意志,发出了新时代老工业城市“重振雄风”的动员令。在这次会议上,市委提出:扎实推进产业转型、城市更新、乡村振兴、生态修复、社会治理“五大攻坚行动”,并对此进行了具体部署。

以思维“破冰”带来行动“突围”,站在一个更高的战略维度上,我市以“有解思维”扛历史之责、答时代之问:坚决破除资源依赖思维定势,牢牢把握转型发展的主题不动摇,把传统产业改造提升作为重要支撑,把新兴产业培育壮大作为主攻方向,全力打好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攻坚战,大力发展现代产业体系。

有解思维,道出了底线如何守,新路怎么走。即:淮南在构建现代产业体系进程中,将把“好钢”更精准地用在调结构、转方式、提质量、增效益、可持续的“刀刃”上,摆脱过度依赖、形成多元支撑,打造淮南未来的顶梁柱、硬实力和话语权。

大局上谋势,关键处落子。淮南转型发展进入新征程、新境界。

“优”与“扩”的双向奔赴

5天前召开的淮南建设国家新型综合能源基地座谈会上,现场集中签约了10个项目,总投资330亿元。

8个月前召开的淮南首届转型发展大会上,与长三角区域、京津冀和粤港澳大湾区,集中签约62个项目,投资总额536.07亿元,涉及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生命健康、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绿色食品、文旅等产业。

一份份落满字章的合同纸背,是彼此的认可与共同的梦想。

企业家的“嗅觉”灵敏,是什么吸引他们将诸多的筹码放在淮南?是什么吸引紧贴市场而行的新科技、新技术远道而来?

在这两次大会上,市委书记任泽锋都指出:淮南,资源得天独厚、基础十分稳固、优势日益凸显,是新一轮转型发展中诸多企业投资合作的理想之地。

企业家的选择,代表着市场的选择,也从一个侧面印证了这两年来,淮南扎实推进产业转型,强化“有解思维”,创新绿色动能转换优存量,着眼未来高新引领扩增量,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加快释放经济发展新动能、加快夯实战略支撑能力,奋力跑出了高质量发展的“加速度”。

在一个贫困的海洋里,不可能建成富裕的孤岛。系统思维是一种整体观,是全局谋划、统筹安排、资源配置、高效协同。“优扩”并举,正是系统思维导引下的战略选择。

对于淮南而言,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不是该不该做的“选择题”,而是必须快做、做好的“必答题”。沿着这个方向,我市加快传统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迈进,推动传统产业提“高度”、增“厚度”、拉“长度”。

7月11日,淮河能源控股集团潘集电厂一期2×660MW超超临界燃煤机组工程2号发电机定子吊装顺利完成,拉开了潘集电厂2号机组发电机本体安装施工高峰的序幕。潘集电厂项目是安徽省第二批“煤电联营”重点推进项目,建成投产后,淮河能源控股集团电力权益规模将达到1673万千瓦。

如果说,煤电联营实现了“强筋健骨”,煤气联动则是实现了“扬煤吐气”。

当供气阀门缓缓打开,优质天然气便从六安市金安区的六安输气站出发,通过淮河能源集团投资建设的省级天然气长输管线金安—叶集—金寨联络线,一路输往92.8km外的金寨县的金寨输气站,让革命老区金寨县畅享管道天然气带来的民生福利。

去年12月20日,由淮河能源控股集团投资建设的芜湖长江LNG船舶加注站完成了“新长江26007”LNG动力船加注作业,标志着全国内河首座岸基式LNG加注站建成并投入试运营,“气化长江”迈出实质性步伐。

从黑色煤炭到白色颗粒,走进总投资267亿元的中安煤化一体化项目现场,记者惊叹于淮河岸边“煤制聚丙烯”“煤制聚乙烯”的诞生,这些白色颗粒被广泛运用于家电、汽车、电缆等众多领域。

2020年7月,中安煤化一体化项目进入商业运营,2021年全年营业收入约64亿元,标志着淮南新型煤化工建设取得重大成果。

煤电联营、煤气联动、煤化联产,我市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以煤为基、多元发展,全力打造煤电化气千亿产业链,为转型之路打下坚实基础。

同时,传统产业的优势厚积,也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勃发做了最有力的铺垫。

淮南市制订出台《关于贯彻省委、省政府〈关于大力发展十大新兴产业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新兴产业聚集地的意见〉的实施方案》,明确了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高端装备制造、生命健康、绿色食品六大产业,加快新兴产业布局。

最新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淮南高新技术工业增加值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连续5年保持两位数增长。

同时,抛开枯燥的数据,从企业的层面观察,那些肉眼可见的进步和丰硕成果,也许可以更为直观地感受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竞争力。

近日,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有限责任公司对淮南万泰电子股份有限公司的“新三板”挂牌申请作出批复,同意其股票在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挂牌,此举意味着万泰电子股份有限公司成为淮南市第4家“新三板”挂牌企业。截至目前,淮南市共有上市公司2家、“新三板”挂牌企业4家、上市(挂牌)重点后备企业10家,为转型发展增添了新动能。据悉,万泰电气、唐兴机械是工信部第一批重点支持“小巨人”企业。

2021年5月8日,安徽省首台本土制造的盾构机“凯盛一号”在凯盛重工有限公司下线,填补了我省重大装备制造业在该领域的空白。凯盛重工有限公司加快与行业领军企业合作,创造了半年下线“凯盛一号”的“凯盛速度”,在煤机领域打造中国领先、国际一流的“大国重器”的脚步铿锵有力。

去年6月,阿里巴巴云上数字经济产业园在淮南高新区双创中心成立区域总部,目前,已引进40余家电子商务类企业入驻云上。预计5年内将线上引进5000家以上电子商务、互联网、科技等经营主体,年营业额达10亿元以上。

“自从去年11月份入驻了安康码智慧旅游平台,店内线上营业额翻倍增长!”毛集实验区维旺商贸有限公司销售部员工李梅兴奋地说。近年来,安徽中意征信有限公司紧抓数字经济发展机遇,整合全域旅游、交通出行、游客体验、防疫追溯等模块于一体,发展沉浸式体验型文旅消费,在淮南焦岗湖、八公山旅游等项目上得到广泛好评。

园区升级,平台赋能!我市依托淮南经开区、淮南高新区、安徽(淮南)现代煤化工园区、寿县新桥产业园区等产业平台,打造“链式经济”,打造产业集群。

去年,陕汽淮南专用汽车有限公司入选年度安徽省高新技术企业100强。从淮南东华特装公司定制LNG气瓶,从安徽德力克公司采购汽车底盘铸件,从淮南通霸公司采购蓄电池……2020年,陕汽零部件企业配套总额达6000万元。以陕汽为龙头,淮南经开区和市产发集团投入20多亿元,建设了绿色智造产业园、清洁能源零部件产业园,引进汽车零部件生产企业集聚于此。

据统计,2021年,我市251家战新企业完成产值378.2亿元,增长21.8%,超出年度目标6.8个百分点,占全市规上工业产值比重25.9%。

推深做实“优”和“扩”两篇文章,这座老工业城市,闯出一条动力更强、活力更足、潜力更大的新赛道。

“政”与“企”的集成深融

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视察时强调,要坚持把做实做强做优实体经济作为主攻方向。

我市坚持以一流的营商环境助推实体经济稳进提质。

去年4月,我市出台了《创优营商环境提升行动方案2021版》,并提炼出88条改革提升举措,包括企业开办、工程建设项目报建、获得电力等20个方面内容。新版方案,与此前更多是“跟随”与“补缺”相比,这次提出的口号是“率先”。

去年7月,我市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激发民营企业创业热情成就企业家创意创新创造推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从健全“双创”孵化机制、营造一流营商环境、领导联系重点工业企业等方面推出27条措施,搭平台、优环境、强服务,力求解决民营企业创新创造中的痛点、阻点。

自去年9月开始,淮南创新举办了8场“政重企事”圆桌会议,从打造产业集群、重点项目并联审批、企业诉求办理等领域,破解企业在经营发展中的难点堵点痛点,推进“双招双引”,为产业转型发展铆足后劲。

一切项目都要落在土地上,没有土地就没有发展!为切实把闲置厂房、土地、房产等“沉睡资源”转化为资本资金、产业项目、发展动能,我市向土地领域突出问题“亮剑”。在将淮南毛纺厂、淮南钢厂征收改建为宏泰钢铁,淮南汽修总厂形成净地开发利用后,相关部门大力推进批而未供、闲置土地处置,积极推行“标准地”改革,做到全年新增产业用地不低于20%按照“标准地”供地,切实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审批效率。

36个部门、906项政务服务事项实现“统一受理、分类审批、统一出证”;建立健全贯穿于市场主体全生命周期信用监管体系,信用优化营商环境(政务诚信)评估全省排名第2位……

多项措施,一个指向——让淮南的营商环境“经得起比较,经得起打听”,为开放招商、项目落地、淮南发展赢得更大空间。

从考察到企业落地仅用13天,完成登记注册仅1天,淮南实行全程代办行政审批,让安徽贝可科技有限公司体验到一站式服务的便利快捷。企业负责人陈乐告诉记者,深圳市商业显示产业促进会在淮南成立分会,吸引了珠三角近20家商业显示研发制造企业落户,新型显示产业园正式投用。

殷殷嘱托,绵绵厚望,牢记心间,化为再出发的力量。

沉心静气,真抓实干,淮南,这座老工业城市不会“老”,因为每天都有人奔向灿烂的青春——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