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初识水粉新鲜劲,每到一个地方,我第一眼就瞄天际线和地平线,想把映入眼帘的风物定格,在心底暗暗起稿。
到小甸也不例外。
自去年随县文联组织开展的“送欢乐下基层”演出走进小甸镇后,这是我第二次来小甸。
远观,小甸是安徽寿县瓦东名镇,寿县革命摇篮。古时,是瓦埠去合肥驿道上的一个小店,后渐成集市,明末清初小店衍称小甸集。其境内有西周时期汪古城遗址、春秋时期狄青寺遗址和汉代筑城、鲁古城、邵老湾遗址。还有汉代田铺小古堆、曹王岗小古堆、双湾大古堆、后新庄双古堆、老牛山古堆等古墓葬,是一个历史深厚的地方。
近看,在中国版图上找寻小甸集,得用大倍数的放大镜。若翻新中国史,在开篇附近,三烈士曹渊、曹云露、曹少修以及曹鼐、马家礼、韩孟平、涂德文等无数烈士前仆后继披荆斩棘呼啸而来。1923年冬,这里成立了直属中央领导的中共小甸集特支,是安徽省最早成立的农村党组织,是第一面红旗诞生地,彪炳史册,毫无争议。现在,这里建有三处纪念地:中共小甸集特支旧址、曹渊烈士故居、寿县革命烈士陵园,是安徽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纸上学来终觉浅。这次来,我想走走烈士生前走过的乡路,看看这片红土地上新作物的长势。
曹渊故居修葺一新,土墙草顶,可窥农耕时代景象一二。东北方有一处瞭望楼,当时定居于村庄的至高处,是守望平安的双眼。故居外有池塘,满当当的一塘水,照见天上的流云埂边的垂柳。当年,曹渊在外读书,曾把木瓜引种来。《诗经》里的木瓜可换琼瑶琼琚,恰如年轻的曹渊怀瑾握瑜心若芷萱的理想,拜别乡亲父老,把妻儿留在乡土,以青春之躯换取珍贵的民主独立,护佑每一个物种和每一粒种子,在故乡,在中华大地,向下扎根,向上开花结果,供养子子孙孙。
木瓜树已经没有了。他的故居旁边,一小簇一小簇的波斯菊开得热烈。几株枣树、石榴、桃树分行站立,它们在风中互致问候,小毛桃小尖嘴红了,引得雀鸟抱着桃枝不放。一朵美丽的桃花变成了一枚鲜艳的桃子,生命在悄然不觉的时光里发生着奇妙地改变。一粒种子若不落到地里死了,不论过了多少时候,仍旧是它自己。一粒种子若是落到地里死了,被剥夺被掩埋,便会经历着生命的奇迹,地平线上就会出现木瓜桃李榆枣椿槐楠檀……这多么像他,像他们,这粒粒革命的种子,牺牲埋葬,换来了一批批崭新的生长,组成了此后的时代。
1924年夏天,上海大学党组织派遣党员胡允恭和凤台县的吴云等6人在小甸集曹小郢子开办了小甸集淮上中学补习社,同时,建立了淮上中学补习社党支部,直属党中央领导。今天,在复建的补习社,可见被塑复原的一群热血青年为探求真理求知若渴的场景。由此可见,从那个时候起,或者更早,老区人民就对教育非常重视。英雄就义,英魂还乡,既然是种子的生命,定有赓续的基因。小甸距离县城和合肥市不远不近,为方便老区的孩子上学,有识之士斥巨资建起了高标准的万瑞中学,学校教学设施先进,师资力量雄厚,可供3000多名孩子接受优质教育。
小甸镇地处江淮丘岗地带,地面高低起伏,岗冲相间,土壤系黄棕壤与水稻土,属季风性亚热带半湿润气候。除丰产传统的水稻、小麦、油菜、棉花、豆类等外,多种蔬菜、水果在此找到了佳美居所。在大棚里,见到种植的贝贝南瓜,它们用须蔓抓住园丁搭建的铁丝架,缓缓直起腰身,把自己的小绿灯一排排挂将出去,这翡翠的果实,捧在掌中,如它的名字一样,可心至极。据说,此瓜蒸熟,甜糯有致,不愠不火,是现在所提倡的低碳环保养生的餐桌上新宠。除贝贝南瓜外,还有瓜蒌子、黄蜜桃等,这都是出现在小甸地平线上的新物种。
走至这里,心中的画卷基本有谱:选定天际线和地平线,用普蓝、青莲、深红调黛天晚云,用银白让每一个英烈星宿飞至天幕。地平线上,橘红落日,山上群青巍峨,林着无边苍翠。近处,流水洒金,稻菽滚绿,一群褚色飞鸟冲向天际。当然,要留白,我得把更多的白留给远方,留给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