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 意

马庆民

版次:03  2022年08月08日

淮南日报社严正声明


长期以来,淮南市部分自媒体、政务新媒体未经淮南日报社授权同意,肆意、擅自、无偿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录制发表淮南日报社(含淮南日报、淮河早报、淮南网以及淮南日报官方微博、微信、抖音、视频号、掌上淮南新闻客户端等平台)记者采写的新闻稿件,特别是部分自媒体、政务新媒体不注明稿件来源、原创作者(或者采取隐匿、模糊形式处理稿件来源、原创作者),肆意、擅自删节、修改淮南日报社记者原创新闻稿件,严重违背新闻职业准则和道德,严重侵害淮南日报社版权,严重损害淮南日报社新闻记者权益。

现声明如下:

凡淮南日报社记者署名的文字、图片以及短视频等新媒体形态作品和融新闻作品,版权均属淮南日报社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各类自媒体和各级政务新媒体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在醒目处以醒目和规范方式注明来源、作者。违者,淮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时至七月,浅夏的轻柔已渐渐散去,取而代之的,是日趋盛大的暑意。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暑,热也,就热之中分为大小,月初为小,月中为大。”暑,表示炎热的意思,小暑为小热,大暑为大热。此时节,暑意正盛,连风中都带着暑热之意。

盛夏的暑意是热烈且势不可挡的。于是,有人极为洒脱,干脆“一热之下”逃入山中,如杜甫诗中所写的“竹深留客处,荷净纳凉时。公子调冰水,佳人雪藕丝”就是山间避暑的绝妙写照。甚至还有人干脆整个夏天定居山中,如宋朝的米芾就打算山中避暑至秋天才回来,还给友人写了书信交代行踪,便是流传至今的《逃暑帖》。

盛夏的暑意却也是诗意的,有清风半夜鸣蝉,有竹摇清影罩幽窗,还有绿阴幽草胜花时……于是有人“暑中求凉”,如白居易《消暑诗》云:“何以消烦暑,端居一院中。眼前无长物,窗下有清风。”这和老话“避暑有妙法,不在泉石间,宁心无一事,便是清凉山。”有着不谋而合的心境:只要用心去感受这份安静,就会清风拂面,进而找到心灵深处的平静——正所谓心静自然凉!

面对浓浓暑意,古人可是颇有些雅致风流韵味的,远远不止“心静自然凉”这么简单。如“香痴”黄庭坚会燃上一支沉香,以冰清玉石托盛之,于缓缓烟缕里,心渐静,暑意渐融;东坡居士苏轼,会寻一处山林,沿小径探幽,穿青树,过翠蔓,闻水声寻去,溪水潺潺,清洌见底,忍不住掬水在手、在脸、在足,任清清凉凉的溪水洗去满身燥热;沉复和芸娘,会月下漫步,再轻罗小扇扑流萤,于朦胧的夜色中,静赏一盏盏闪闪烁烁,飘忽灵动的灯……

“相对蒲团睡味长,主人与客两相忘。须臾客去主人睡,一半西窗无夕阳。”正午日头灼热,芭蕉分绿与窗,很清幽,而陆游和前来看望自己的友人却各自去午睡,待客走后,自己再度酣睡,真是畅快淋漓,暑意全无。

当诗意散去了暑意,日子变得漫长且愉快,美好的事物也就会接踵而来。

所以,在老舍的笔下,最热的时节,是口福最深的时节,有西瓜甜、香瓜香,它们的分类好似有意的“争取民众”——那银白的,又酥又甜的“羊角蜜”假若适于文雅的仕女吃取,那硬而厚的,绿皮金黄瓤子的“三白”与“哈蟆酥”就适于少壮的人们试一试嘴劲,而“老头儿乐”,顾名思义,是使没牙的老人们也不至向隅的。

在汪曾祺眼中,暑意是很容易消去的,“西瓜以绳络悬之井中,下午剖食,一刀下去, 嚓有声,凉气四溢,连眼睛都是凉的。”再炎热的夏天、再焦躁的心火也被这一口西瓜给浇灭了。然后,再搬一张大竹床放在天井里,横七竖八一躺,月华晶莹,浑身爽利,暑意全消。

在梁实秋心里,暑意又变成了惬意,来一碗酸梅汤,吃一根糖葫芦——味浓而酽,冰沁脾胃……

骄阳似火,蝉鸣喧闹,蒲扇轻摇,冰镇西瓜,白瓷梅汤,风铃作响……在驱不散的暑意中,我们的记忆,也像这浓浓暑意一样,变得绵长,盛大,流淌成一程又一程美丽的光景,芬芳了那些交织在阵阵雷雨里的花香,悠扬了栖藏在草木深处的虫鸣,葱茏了映照在一汪清泉的青翠欲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