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植沃土,激荡高质量发展澎湃动能

——大通区用心用情用力为企优环境激发市场活力

版次:01  2022年07月20日

淮南日报社严正声明


长期以来,淮南市部分自媒体、政务新媒体未经淮南日报社授权同意,肆意、擅自、无偿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录制发表淮南日报社(含淮南日报、淮河早报、淮南网以及淮南日报官方微博、微信、抖音、视频号、掌上淮南新闻客户端等平台)记者采写的新闻稿件,特别是部分自媒体、政务新媒体不注明稿件来源、原创作者(或者采取隐匿、模糊形式处理稿件来源、原创作者),肆意、擅自删节、修改淮南日报社记者原创新闻稿件,严重违背新闻职业准则和道德,严重侵害淮南日报社版权,严重损害淮南日报社新闻记者权益。

现声明如下:

凡淮南日报社记者署名的文字、图片以及短视频等新媒体形态作品和融新闻作品,版权均属淮南日报社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各类自媒体和各级政务新媒体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在醒目处以醒目和规范方式注明来源、作者。违者,淮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本报记者 朱庆磊

实行“企业开办一件事”集成办理、一网通办,提供7×24小时不打烊服务,1小时内可完成企业登记注册,2小时内可完成公章刻制、申领发票和税控设备、就业及参保登记、医保登记等联办事项,企业开办流程简化至半个工作日。

全面简化退税资料报送,压缩退税办理时间,审核退税平均办理时间由3个工作日压缩至1.5个工作日。

企业开办“半日办结”,企业办税效率加倍,彰显大通区持续优化营商环境的力度与效率。

金杯银杯不如企业口碑。今年以来,大通区坚决贯彻落实省委“一改两为”部署要求,一体化协同推进优化营商环境、办理企业诉求、提升市场主体满意度等工作,企业满意度明显提升,市场活力加速迸发,全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今年二季度,大通区优化营商环境总体得分位居全市第一,其中营商环境重点指标评议排名全市第二,企业诉求办理评议排名全市第一。

干部下沉一线,真心实意为企纾困解难

走进淮南市乐森黑马乐器有限公司,记者感受到了如炎炎夏日一样的生产热情。“前不久,一批3600个电吉他套装顺利出口美国。”企业负责人李勇告诉记者,随着疫情形势稳定向好,企业订单增加、生产提速,但面临“招工难”问题,包保联系企业的区领导安排相关部门,将企业招聘宣传单页张贴到各村社区公开栏,第一时间搭建企业与求职者的互通平台,为企业发展解决了用工难题。

在为企优环境中,大通区建立了“政府主要领导挂帅、政府分管领导主抓、区营商办统筹协调、区级牵头单位分指标负责、各相关单位紧密配合”的工作推进机制,制定了《大通区创建一流营商环境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任务清单》等文件,对营商环境涉区12项重点指标、重点改革领域工作进行周密部署。同时,突出问题导向,扎实开展“新春访万企,助力解难题”“千名干部入企服务”和“优环境,稳经济”新一轮现场集中办公活动,共收集企业反馈问题66条,截至目前已办结59条,剩余7条已制定台账、明确整改时限;常态化开展企业诉求“一口收办”,上半年创优营商环境为企服务平台共收办企业诉求176条,已全部办结。坚持刀刃向内,将优化营商环境纳入行政效能督查工作重点和年度目标考核体系,对重点区域、重点部门进行“明察暗访”,反馈问题17个,已全部整改完毕。

持续深化改革,实现企业群众办事“最多跑一次”

近日,市民王先生来到大通区政务服务中心办理个体登记(注册)业务,在工作人员的指导下,王先生很快办结了业务,让他十分感慨。“现在,政务服务真的很高效,政务服务越贴心、群众办事越舒心。”王先生说。

水美则鱼肥,土沃则稻香。大通区坚持标准统一、数据通用、全域通办的思路,以企业、群众需求为导向,着力优化政务服务。在全市率先开展基层便民服务中心标准化规范化便利化建设,制定《大通区政务服务事项清单》,让群众在“家门口”享受优质高效服务;设立“涉企服务窗口”“办不成事”反映窗口,编制《大通区政务服务“办好一件事”》,实现“一口”受理、“一口”办结;开展“窗口首席事务代表”改革试点,创新全员持证上岗和“三解”工作室(解决、解释、解气)。持续优化办事流程,截至目前,全区共完善9类政务服务事项共计5616项,其中:8类政务服务事项1132项,公共服务事项4484项;“只需跑一次”事项及“一次不用跑”事项占全区政务服务事项比重分别为0.09%和99.91%,网上办事率达到99.63%。

“我们坚持把企业群众满不满意、高不高兴作为优化营商环境的最高标尺,着力提供全面周到的高品质服务。”大通区营商办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该区持续开展公共就业服务、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群体就业见习帮扶计划,大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截至目前,共组织开展“春风行动”“2+N”等主题招聘活动59场,服务企业751家,达成就业意向305人;开发就业见习基地15个,募集岗位233个,落实青年见习80人;岗前培训92人。在全市率先建立企业破产处置府院联动机制,有效解决企业退出难问题。

释放惠企红利,“真金白银”支持企业发展

大通区着力打通惠企便民政策措施落地的“最后一公里”,不断增强企业的获得感。 (下转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