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是有味道的

疏泽民

版次:03  2022年06月13日

淮南日报社严正声明


长期以来,淮南市部分自媒体、政务新媒体未经淮南日报社授权同意,肆意、擅自、无偿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录制发表淮南日报社(含淮南日报、淮河早报、淮南网以及淮南日报官方微博、微信、抖音、视频号、掌上淮南新闻客户端等平台)记者采写的新闻稿件,特别是部分自媒体、政务新媒体不注明稿件来源、原创作者(或者采取隐匿、模糊形式处理稿件来源、原创作者),肆意、擅自删节、修改淮南日报社记者原创新闻稿件,严重违背新闻职业准则和道德,严重侵害淮南日报社版权,严重损害淮南日报社新闻记者权益。

现声明如下:

凡淮南日报社记者署名的文字、图片以及短视频等新媒体形态作品和融新闻作品,版权均属淮南日报社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各类自媒体和各级政务新媒体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在醒目处以醒目和规范方式注明来源、作者。违者,淮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越来越觉得,故乡是有味道的,尤其是离别太久的故乡。

走下返乡的客车,踏上蜿蜒在阡陌间的村村通水泥路,故乡的味道扑面而来,直透肺腑。田野里随风起伏的稻浪,路边举红摇翠的小草,溪边沙沙作响的榆树,还有池塘里嘎嘎嬉闹的鹅鸭,枝头上叽叽喳喳的小鸟,篱笆边喵喵叫唤的花猫,斜刺里冲过来抡圆尾巴的黑狗,都在以不同的姿势迎接我这个故乡的游子。及至跨进家门,母亲开心的笑容,农家蔬菜的清香,揉合成老家的味道,将我紧紧揽住,不再松开。

浸润在故乡的味道里,我不能自已。

回到居住的小城,我总是想起故乡的味道。

故乡的味道,是泥土的味道。播种时节,拖拉机掀起层层泥浪,空气中弥漫着泥土润湿的气息;收获旺季,红薯、花生、萝卜等根茎类植物连根拔起,空气中散发出土壤的地腥味。走在乡村松软的泥土路上,哪怕沾染一脚黄泥,也会感到特别踏实、安稳、接地气。住在城里,天天被钢筋水泥包裹,出门都是以车代步,是无法接地气的,也闻不到泥土的味道,正如路遥的小说《人生》里高加林被父亲所骂的,“脚上一点泥土都没有,像根豆芽菜”,这样不接地气,又怎能长成大树呢?

故乡的味道,是庄稼的味道。水稻,棉花,黄豆,小麦,油菜……一年四季,庄稼按照季节的排序,依次登场。每一轮冬种夏摘,春播秋收,都是汗流浃背的付出与硕果累累的回报。秧苗青,麦穗黄,棉絮暖,菜花香,庄稼的味道总在乡村氤氲,哪怕是肃杀清冷的冬季,依然能闻到庄稼的味道——晒场上的草垛,屋檐下挂成编钟的玉米棒,粮仓里、地窖里酣睡的稻谷、红薯,都是那样淳朴、憨厚。庄稼的味道,让庄稼人温暖,也让离开故乡的游子感到心安。

故乡的味道,是草木的味道。在乡村,所有的植物都由着性子,见缝插针地恣意生长,“绿树村边合,青山廓外斜”,处处都是郁郁葱葱,尤其是夏天,遍地青翠,绿得能挤出汁来,空气里尽是草木的清香,让人倍感舒爽熨帖。闻够了刺鼻的汽车尾气,吸够了令人窒息的雾霾,我更加向往空气清新的故乡,在那里,草木的清香犹如天然氧吧,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故乡的味道,是炊烟的味道。尽管大部分村民外出打工,但炊烟还是有的。一缕缕青白色炊烟,从屋顶冒出来,从墙垛上的烟囱钻出来,慢慢升腾,扩散,相拥,相融。灶下的柴草不同,炊烟的形状和姿势也不同,或粗如柱,或细如丝,或升腾如树,或平铺如菇,或匍匐如攀援的瓜藤。它们都是乡村最温暖的素描,是村庄最动人的风景。闻一闻炊烟中柴草的味道,土质的灶台、热气腾腾的农家饭菜便在眼前浮现,浓浓的乡愁,随着袅袅炊烟,越飘越远。

故乡的味道,是母亲的味道。每次回乡,母亲总要颠着小脚,去菜园掐一把时鲜蔬菜,慰劳我的胃。坐在饭桌旁,母亲一边替我夹菜,一边絮絮叨叨地与我唠嗑家长里短,唠嗑故乡的变化,还时时叮嘱我在外面要吃饱穿暖,注意身体。返城前,母亲又拿出自制并晒干的腌笋丝、香椿头、马齿苋,让我带回城里尝尝鲜。回到城里的家,打开行囊,干菜的味道,母亲的味道,瞬间冒出来,溢满了我的小屋。

故乡的味道是一幅山水画,是一首抒情诗,是一首中国民谣,是一部乡土纪录片,让人沉醉,让人痴迷,也让乡愁可触可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