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中的麦香

燕鸿波

版次:03  2022年06月12日

淮南日报社严正声明


长期以来,淮南市部分自媒体、政务新媒体未经淮南日报社授权同意,肆意、擅自、无偿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录制发表淮南日报社(含淮南日报、淮河早报、淮南网以及淮南日报官方微博、微信、抖音、视频号、掌上淮南新闻客户端等平台)记者采写的新闻稿件,特别是部分自媒体、政务新媒体不注明稿件来源、原创作者(或者采取隐匿、模糊形式处理稿件来源、原创作者),肆意、擅自删节、修改淮南日报社记者原创新闻稿件,严重违背新闻职业准则和道德,严重侵害淮南日报社版权,严重损害淮南日报社新闻记者权益。

现声明如下:

凡淮南日报社记者署名的文字、图片以及短视频等新媒体形态作品和融新闻作品,版权均属淮南日报社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各类自媒体和各级政务新媒体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在醒目处以醒目和规范方式注明来源、作者。违者,淮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下了立交桥,我把两侧的车窗落下来。风趁着车窗落下的功夫钻进车里。仲夏时节的风带着季节的热辣,把人的脸吹得热乎乎的。不过,这股热风好像有些不同,它似乎是带了些味道的,我使劲地嗅了嗅,谜底终于解开——是麦子的香气。

怎么会有麦子的香气?

我看了眼车外,找到了答案。柏油路两侧的麦田一望无际,满眼墨绿尽收眼底,这偌大的麦田宛如一条条长长的绿毯铺向天际,蔚为壮观。在那墨绿的麦穗之上还笼着一层淡淡的金丝黄,黄绿交错,勾勒出一幅绝美的田园风光图。车上看总是不过瘾的,索性把车停了,走进麦田近距离观赏一番。

站在麦田前,空气中四溢的麦香味使我恍惚,我已经很久没有闻到过这熟悉的麦香了,这一片黄绿也已许久未见,如今复见闻,不禁泪眼模糊。

我随手拔下一株麦穗,放在两掌间不停地揉搓,搓完,用嘴轻轻一吹,外皮随风散落,掌间显现出饱满的麦粒。手一抬,脖一扬,麦粒被我丢进嘴里,牙齿轻咬,汁液四溅。这麦香还是记忆中小时候的味道。农村出生的我,吃了不少软嫩可口的青麦,以至于麦子那特有的香味早已烙刻在我的心间。

麦子如人,不同的阶段姿态也不尽相同。幼麦嫩绿,柔柔嫩嫩,可爱娇人;青麦墨绿,直直立立,粗壮挺拔;老麦金黄,弯腰弓背,静谧祥和。幼时,每逢夏季,我总要去地里走一走,去捉蚂蚱,去摘野果,当然,还有采吃麦粒,闻闻麦香……可是后来,升学,工作,我与土地,与麦田的关系开始疏远,最后变得陌生,形同陌路。

前几年的一个仲夏,开车回老家,下了立交桥,抬眼便见两侧的土地裸露着混黄的肌肤,大片大片的。那个时候,社会快速发展,大量年轻人外出务工,家里只剩下老人和孩子,大量土地被荒废。回忆起儿时在田间肆意奔跑,麦香包裹全身,如今又见农村这幅境况,不禁心生悲凉。

不过,这一次开车回老家,竟又见大片大片油绿油绿的麦田重新利用,不禁心生欢喜。快到家的时候,正好遇见外出归来母亲,问她去哪了,母亲未言先笑,笑过后,说道自己去了地里,看看了小麦。今年的小麦长势不错,一定会是个丰收年。说完还不忘补充几句,现在种田,政策好,很多在外务工年轻人回了老家,农村又恢复了往日的朝气。

我很佩服母亲,她对土地的眷恋掩藏在她的血脉里,她的一生都在与土地打交道,即使是时代快速发展的那几年,务工的同时她也没有抛弃土地。她说土地就是农民的命根子,丢了什么,也不能把自己的命根子丢掉。我点点头,对母亲的话不可置否。

午睡过后,我同母亲一起下地。行于麦田,风乍起,麦香扑面而至,我不禁感叹,这是多少年未见的景象啊。想到以后的日子里,这大片油绿的麦田在乡村还能经常看见,不禁对未来的农村充满了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