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阳关古镇觅联

刘 俊

版次:03  2022年06月10日

淮南日报社严正声明


长期以来,淮南市部分自媒体、政务新媒体未经淮南日报社授权同意,肆意、擅自、无偿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录制发表淮南日报社(含淮南日报、淮河早报、淮南网以及淮南日报官方微博、微信、抖音、视频号、掌上淮南新闻客户端等平台)记者采写的新闻稿件,特别是部分自媒体、政务新媒体不注明稿件来源、原创作者(或者采取隐匿、模糊形式处理稿件来源、原创作者),肆意、擅自删节、修改淮南日报社记者原创新闻稿件,严重违背新闻职业准则和道德,严重侵害淮南日报社版权,严重损害淮南日报社新闻记者权益。

现声明如下:

凡淮南日报社记者署名的文字、图片以及短视频等新媒体形态作品和融新闻作品,版权均属淮南日报社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各类自媒体和各级政务新媒体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在醒目处以醒目和规范方式注明来源、作者。违者,淮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一个春光恣意泼洒的日子,我默诵着“五六月间无暑气,二三更后有渔歌”来到淮河岸畔千年古镇——正阳关镇,寻觅这对名联的足迹。此行也可说是应一杂志社朋友的邀约,写点关于家乡楹联方面的文章。他曾对我说,“你们寿县古城是楚国故都,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楹联文化很有挖掘价值。像在寿县正阳关流传的‘五六月间无暑气,二三更后有渔歌’就是一副名联”。

作为诗词曲联爱好者,也曾听说过此联,却没有深究过。为厘清该联的来龙去脉,我网上搜寻的同时,查阅了1996年版《寿县志》,初步了解到楹联背后还有一些鲜为人知的故事。该联是正阳关一处遗迹——三官庙,也就是正阳关人所熟知“迎水寺”大门联。据《寿县志》记载为清人联,作者佚名。从网搜寻得知,此联作者为阎省庵,清·邱兢在《游爱莲亭记》有记载。

迎水寺遗址位于正阳关镇北头淮河大坝外侧河畔。据当地朋友介绍说,该寺庙于1931年(民国二十年)淮河发大水,曾经遭到一次损毁,后经修缮,基本保持原状。到了1954年大水,迎水寺遭到灭顶之灾,洪水冲垮所有殿堂,庙中供奉的木胎镀金塑像被洪水卷走,泥塑雕像全部损毁,僧人们皆流落他乡,整个寺庙几乎被夷为平地,至此,矗立在淮河东岸,香火盛极的迎水寺便消失在淮河的滚滚波涛中。今观之,约剩400平方米左右椭圆形石砌基座,平均高出滩涂2-3米,上面堆有泥土,有人在上面种了油菜,大部分含苞待放,郁郁葱葱十分茂盛。在寻访中,我们遇见当地一位耕作的老者,据他介绍,该庙的原基础高大,是用大块条石垒砌而成,正面有37级石阶。香客到庙里朝拜,必须登石阶而上。寺庙共有三层房屋两进院落。前大殿供奉释迦牟尼佛祖一尊,两边有十八罗汉塑像,罗汉后面有娃娃山一座。后大殿内供奉八大将军塑像及天官、地官、水官的神像。其余房屋为方丈、僧众住房等。整个三层房屋的建筑规格很高,可谓雕梁画栋,金碧辉煌。迎水寺建成于1894年(清光绪二十年),是正阳关税务总办英钟山督建;又经正阳关税务大关张姓关长整修;1922年(民国十一年)正阳关士绅吕眠佛又出资修缮;后又多人出资整修、扩建,逐步成为正阳关一大名寺。现已无法复原当年的庙宇及兴盛景象,在原址的最高处,海事部门在此安装了一个高大的航标、灯塔,为来往的船只护航,也给我等留下无限遐思的空间。

正阳关扼守淮、颍、淠三水之咽喉,是千里长淮中游重要水运枢纽,历有“七十二道归正阳”之说,淮河黄金水道流经正阳,在以水运为主载的年代,正阳关的地理位置十分优越,自汉、三国、晋、唐、宋、明、清以来,正阳关均为军事重镇,成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正阳关因得水运之利,擅舟之便,商贩辐辏,市场繁荣,自古就是淮河中游重要货物集散地,明王朝见正阳是收取商人、船民赋税的好地方,于明成化元年(公元1465年)在此高立收钞大关,直属户部管理。“正阳关”因此而得名。

正阳关,古称颍尾、颍口、阳石,羊市、羊石城等;早在东周中期已具雏形,《左传》鲁昭公十二年(公元前530年)有“楚子狩于州来,次于颍尾”记载,以此计算,正阳关至少已有2540多年的文明史;又据明嘉靖29年(公元1550年)出版的《寿州志》载“东正阳镇,州南六十里,古名羊市,汉昭烈筑城屯兵于此”。据此正阳关至今已有1780余年的筑城史。正阳关在西汉时属淮南国管辖,故有“淮南古镇”之称。

遥想当年,有“小蓬莱”之誉的迎水寺,建在淮水岸畔,风景秀丽,站在寺前,远眺淮水汤汤南来北往舟楫商船川流不息,近观岸畔泊船帆如云杆如林绵延数里,繁荣兴盛之景可窥一斑;夏日夜晚,星星点点的渔火映衬着满天闪烁的繁星,湿润的微风徐徐而来,让人轻松惬意,如世外桃源般怡人,在此休闲纳凉,更深人静渔歌缥缈,此情此景,怎不令人神清气爽:好一幅水墨画卷,好一个绝胜佳境……

寻访归来,笔者依然浮想联翩,迎水寺原址基座依然延伸在滔滔淮水中,任凭风吹浪打,西北角仍可见大面积坍塌,千里长淮的一座名刹就这样淹没在历史的记忆中。2017年5月,淮南市人民政府立碑,将该原址确立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划定保护范围、控制地带、主体责任单位、监管责任单位、属地责任单位、管理责任单位和安全责任单位等,明确了具体文物保护人员,设立了全国文物统一举报电话等。这些措施的落地实施起码可以起到保存历史的痕迹的作用,心慰之余随吟七律一首《凭吊迎水寺遗址》,并将该联嵌入:

悠悠淮水千帆过,淼淼风烟万顷波。

五六月间无暑气,二三更后有渔歌。

游人莫道繁花少,野渡新添香客多。

且向岸边寻旧迹,好将故事细吟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