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河汉子

沈颂全

版次:03  2022年05月30日

淮南日报社严正声明


长期以来,淮南市部分自媒体、政务新媒体未经淮南日报社授权同意,肆意、擅自、无偿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录制发表淮南日报社(含淮南日报、淮河早报、淮南网以及淮南日报官方微博、微信、抖音、视频号、掌上淮南新闻客户端等平台)记者采写的新闻稿件,特别是部分自媒体、政务新媒体不注明稿件来源、原创作者(或者采取隐匿、模糊形式处理稿件来源、原创作者),肆意、擅自删节、修改淮南日报社记者原创新闻稿件,严重违背新闻职业准则和道德,严重侵害淮南日报社版权,严重损害淮南日报社新闻记者权益。

现声明如下:

凡淮南日报社记者署名的文字、图片以及短视频等新媒体形态作品和融新闻作品,版权均属淮南日报社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各类自媒体和各级政务新媒体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在醒目处以醒目和规范方式注明来源、作者。违者,淮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浩浩汤汤的千里淮河,时而激流勇进、时而款步缓行,日夜兼程,一路东向。

遥望那淮水深处、水天一色,若隐若现之中似乎又闪现出一叶扁舟,由远而近;但见一位汉子光背赤脚、踏舟点篙,吆喝着船工号子顺流而下。你瞧这汉子,黑里透红的脸膛,全身的肌肉疙瘩,呈现出一种劲道的力量之美。

不要问汉子哪里来,是从中原腹地来、是从遥远的北方来,抑或是从天上来。汉子每逢水流平缓、景色诱人之处,总是纵身上岸,聚拢人群、切磋稼穑狩猎之技,酿造幸福美满生活。日久天长,淮河两岸相继涌现出众多城池。如今著名的就有河南的信阳,安徽的阜阳、淮南、蚌埠,江苏的淮安等。其中尤以淮河中游的淮南人,最具有淮河汉子的天生禀赋。

坚持真理,心胸宽广的包容精神

人们知道,淮河干流历史悠久、航运发达;船行河上,舵手应知风识水。什么风向升什么帆、什么水流掌什么舵,何时出发、何处停泊,货载多少、怎样卸货等等,都有规有矩,不可盲从。

这种船与水的辩证关系,反映在人们的思维中即自由与纪律、放纵与收敛的对立统一。因而,依照事物本身的规律、实事求是,也就成了淮南人立足社会,自我把控的自觉行为。

淮南人向来就具有探索真理、坚持真理,并且富有心胸宽广的包容精神。这与其历史渊源不无关系。

西汉时期,淮南王刘安治理淮南国,就独树一帜、别开生面。他招募八位得道的方士,即八公炼丹制药,虽丹未炼就、药未制成,却意外收获豆腐美食;他招募天下名士编撰《淮南鸿烈》,被著名史学家刘知几誉为“牢笼天地,博及古今”的绝代奇书。试想,那时的刘安若谨小慎微、小肚鸡肠,恐怕就不会有今天的豆腐文化,以及那熠熠生辉的《淮南子》科学巨著。

淮南人一切从实际出发,具有心胸宽广的包容精神。这也正应验了“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民间谚语。

淮南境内淮河主河道,水面宽阔、支流众多,流域面积广大。古代的夏商、西汉、三国时,即有大量先民乘着发达的水系,如淮河汉子一般,不远千里而来,融入淮河一带的民族大家庭。千百年来,淮河就是这样不舍昼夜,接纳、壮大,影响淬炼着人们的思维,形成了淮河人民坚信真理、纯朴大度的文化血脉。

敢于担当,伸张正义的好汉精神

淮南,历史上就是战略要冲之地,正所谓:“中州咽喉,江南屏障”。著名以少胜多的战例,淝水之战就发生在这里。八公山上“风声鹤唳,草木皆兵”已浓缩为成语典故,千古流传。

1911年11月,在武昌起义的影响下,淮南革命党人王庆云、张汇韬、袁家声等率先发起推翻清政府的寿州起义。起义军很快发展至10000余人;寿州光复后,整编成了“淮上国民军”。王庆云任总司令,张汇韬、袁家声则为副总司令。这支队伍汇聚了各路英才。舜耕山南的王龙庭(王庆云)、程华庭、邹华庭等“三庭”人物皆智勇双全,名冠遐迩;山南人民至今仍在口口相传他们的英勇故事,称王龙庭手使双枪,是一位日行千里、夜走八百的“草上飞”英雄。廖家湾的廖运泽、廖运周、廖运升、廖多瀚、廖海粟、廖子英、廖少斋等廖氏家族,更是满门忠烈。这支新型的军队,长期活跃于鲁豫皖地区。他们在推翻清王朝、讨伐军阀割据势力,以及抗日战争中功不可没。人们赞其为“铁血淮上军”。

几乎每至改朝换代之时,淮河流域就成了兵燹之地,民生凋敝。多灾多难的淮南人民,为了能够安身立命,健身习武,路见不平拔刀相助,侠肝义胆光彩耀人!

勇于进取,不甘人后的创业精神

淮南人除却刚正不阿的性格外,也有着防患于未然的忧患意识、勤劳节俭的淳朴作风,以及不甘人后、积极进取的创新精神。

千里淮河途经淮南,也许是想歇歇脚,步履迅速放缓;没曾想却导致洪水四溢、庄稼绝收,人们流离失所。为了生计,淮南人只有反复播种,方能有所收获。正如孟子所言:“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忧愁患难磨砺人,安乐享受则毁灭人。

特殊的自然环境考验着每一位淮河儿女,他们不敢懈怠,唯有百折不挠积极进取;进而形成了一种可贵的创业精神。

清朝咸丰年间状元孙家鼐,淮南籍人士;曾为光绪帝师,历任礼部、户部、吏部尚书。在其执政期间励精图治:他废除科举,创办京师大学堂;主张变法自强,倡导实业兴邦。建树颇多。

淮南煤矿的开采,更彰显出淮南人艰苦创业的精神。

早在明朝初年,上窑一带的民众即采挖地表露头煤,却遭致官方禁绝。直至清朝乾隆年间,才得以在上窑山、舜耕山一带大量采掘,呈现出“舟车运载,百里不绝”的景象(摘自《凤台县志》)。

民国时期,相继成立淮南煤矿局、铁路工程处、淮南电厂等,进行规模化开采。可惜,1938年日本人闯进淮南,不仅大肆掠夺煤炭,还葬送了无数掏煤工人的性命;大通万人坑的累累白骨,就是一部鲜活的历史教科书。

日本投降、蒋介石败退、新中国的诞生,淮河儿女如沐春风,业已将淮南建设成为国家重要的能源大都市。

如今改革开放,淮南在已有的煤炭、电力、化工三大支柱产业基础上又转型发展,相继建成了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继续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创新发展。

由此看来,以淮南人民为代表的淮河汉子,之所以有着如此优秀的品格特征,与淮南的地域、气候,以及多民族文化大融合有着密切的关系。

淮南处于地球北温带,属季风性气候。每至春秋,北方的冷空气与南方的暖湿气流在其上空交汇对接,形成“切变线”,雨量充沛;麦稻菽粟薯,五谷杂粮应有尽有。山脉冈峦、丘陵平原、河流湖泊,得天独厚;更有八方英豪来聚。

天时、地利、人和,共同造就出淮河汉子粗犷中不乏细腻、果敢中不失循规蹈矩、疾恶如仇中又饱含着春风化雨般温柔体贴的性格禀赋。

社会已进入网络时代、高速时代、民族复兴的新时代,以淮河汉子为代表的淮河儿女早已赤膊上阵,游出淮河、泅渡于汪洋大海之中,他们已经成长为世界潮头浪尖上的英雄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