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文化进校园传统教育润心田

版次:A01  2022年05月27日

淮南日报社严正声明


长期以来,淮南市部分自媒体、政务新媒体未经淮南日报社授权同意,肆意、擅自、无偿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录制发表淮南日报社(含淮南日报、淮河早报、淮南网以及淮南日报官方微博、微信、抖音、视频号、掌上淮南新闻客户端等平台)记者采写的新闻稿件,特别是部分自媒体、政务新媒体不注明稿件来源、原创作者(或者采取隐匿、模糊形式处理稿件来源、原创作者),肆意、擅自删节、修改淮南日报社记者原创新闻稿件,严重违背新闻职业准则和道德,严重侵害淮南日报社版权,严重损害淮南日报社新闻记者权益。

现声明如下:

凡淮南日报社记者署名的文字、图片以及短视频等新媒体形态作品和融新闻作品,版权均属淮南日报社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各类自媒体和各级政务新媒体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在醒目处以醒目和规范方式注明来源、作者。违者,淮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在端午节来临之际,为丰富校园生活,培养青少年从小树立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观念,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使非遗做到新时代、新传承。5月25日,寿县寿春小学组织开展了“庆祝我们的节日端午暨非遗文化进校园”主题教育系列活动。当日,在科技社、绘画社和书法社课堂内,孩子们穿着汉服进行了包粽子、包香包、剪纸、写书法等体验活动。从而让学生们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开阔学生的视野,感受中华传统文化魅力。 本报记者 倪 军 陈海涛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