粗人品茗

张永春

版次:03  2022年05月26日

淮南日报社严正声明


长期以来,淮南市部分自媒体、政务新媒体未经淮南日报社授权同意,肆意、擅自、无偿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录制发表淮南日报社(含淮南日报、淮河早报、淮南网以及淮南日报官方微博、微信、抖音、视频号、掌上淮南新闻客户端等平台)记者采写的新闻稿件,特别是部分自媒体、政务新媒体不注明稿件来源、原创作者(或者采取隐匿、模糊形式处理稿件来源、原创作者),肆意、擅自删节、修改淮南日报社记者原创新闻稿件,严重违背新闻职业准则和道德,严重侵害淮南日报社版权,严重损害淮南日报社新闻记者权益。

现声明如下:

凡淮南日报社记者署名的文字、图片以及短视频等新媒体形态作品和融新闻作品,版权均属淮南日报社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各类自媒体和各级政务新媒体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在醒目处以醒目和规范方式注明来源、作者。违者,淮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也许是我出身农村,过惯了粗衣粝食的日子,潜意识认为品茶属于文雅人的高雅事,这辈子是不怎么会沾边了。

小时候喝井水,工作后也没想到过泡杯茶。开始喝茶,大概是四十岁以后,觉得生活已经够平淡了,水可以带点滋味。遇到什么茶就喝什么茶,不分红绿黄白黑,遑论等级和品质,只有好喝和不好喝的差别。

前一阵整理房间,翻出一个白色原木盒,是一盒福鼎白茶。盒子开口处贴一红色封条,写着“寿眉老白茶2005”毛笔字样。看了半天,才想起是2017年去福州时一个朋友送的,说不名贵,但是味道好,回来后我顺手一放就过去了五年。

拆开牛皮包装纸,只见一堆颜色深浅不同的褐色落叶,松散随意,杂乱无章,沾染着一身的江湖习气。粗梗大叶,叶脉清晰可见,像枯萎凋谢后随风飘进盒子一样。散发出一种树叶清香,又带点中草药的味道,纯净质朴且淡雅。

第一次见,怎么也不敢把它归到高雅茶类。不过转念一想,人不可貌相,也许这放荡不羁的“寿眉”,是位坦然沉稳、深藏不露的高人。这么一想,就决定先泡泡看看再说。捏了点茶叶扔进杯子,水烧开后直接浇上去。十几片“落叶”,随水流上下翻转腾挪。开始没什么特别,随着“寿眉”一片片沉入杯中,水色加深,最后呈现出瑰丽琥珀色,深沉通透,带着岁月的沉淀和时间的洗礼。叶片也变成深褐色,群坐在杯底,像极了一群武林中功成出关的绝顶高手,稳重内敛,气场逼人。杯口慢慢氤氲开来的热气,伴随着一种奇特的香味,犹如端午节时剥开了红枣蜜粽,枣子的甜香配上糯米的清香再混合进淡淡的粽叶香,沁人心脾。

平时喝茶,都是茶放凉,几口喝下似“牛饮”。当日,则小口慢啜;入口后,茶味醇和,清爽舒适,微微有股枣香,回味时细腻温和,余香绵绵。就像读张爱玲的小说,读时觉得言语冷静、文笔精美,读完后回味无穷。第二次续水后,汤色稍浅。随后的冲泡中,茶色渐淡,但每一泡都有独特之味,浅浅的花香、木头的清香、清淡的草药味……冲泡过叶片,确如寿星的眉毛一般。再到后来,其虽已味淡如水,但却有独特清醇甘甜之味,我久尝不腻,回味无穷。

与送茶朋友聊起这奇妙的“品茶之感”。他说,“寿眉”有“一年茶、三年药、七年宝”之说,存新茶、喝老茶;冲泡可达十次以上,之后还可再煮茶。听闻此,我又自责自己这个粗人暴殄天物,只泡三四次就倒掉了。

大道至简。仔细想想,看起来粗枝大叶的“寿眉”,就像来自山野的女子,不矫揉造作,清纯质朴,浑然天成。又如得道的智者,自带仙气,在时光的雕刻中平心静气地修行,却让靠近它的人都感觉到神清气爽。这么美好的东西,我这个粗人第一眼看成一堆落叶。可见世间好物,由内在带来的赏识珍惜,方才珍贵。

[手机扫一扫]
复制pc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