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源头化管理 推进资源化利用

——我市以新发展理念治理建筑垃圾

版次:02  2022年05月26日

淮南日报社严正声明


长期以来,淮南市部分自媒体、政务新媒体未经淮南日报社授权同意,肆意、擅自、无偿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录制发表淮南日报社(含淮南日报、淮河早报、淮南网以及淮南日报官方微博、微信、抖音、视频号、掌上淮南新闻客户端等平台)记者采写的新闻稿件,特别是部分自媒体、政务新媒体不注明稿件来源、原创作者(或者采取隐匿、模糊形式处理稿件来源、原创作者),肆意、擅自删节、修改淮南日报社记者原创新闻稿件,严重违背新闻职业准则和道德,严重侵害淮南日报社版权,严重损害淮南日报社新闻记者权益。

现声明如下:

凡淮南日报社记者署名的文字、图片以及短视频等新媒体形态作品和融新闻作品,版权均属淮南日报社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各类自媒体和各级政务新媒体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在醒目处以醒目和规范方式注明来源、作者。违者,淮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本报记者 张 鹏

我市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强化对我市建筑垃圾产生现状和发展趋势的研判,突出问题导向,不断完善政府主导、社会参与、行业主管、属地管理的建筑垃圾治理体系,推进建筑垃圾减量排放、规范清运、有效利用和安全处置工作,助力美好淮南建设。

推进建筑垃圾治理工作,离不开完善的制度保障。我市相继出台了《淮南市建筑垃圾综合治理联动管控工作机制》《关于强化源头管理规范拆除项目建筑垃圾处置的通知》等,进一步细化部门间联查联动工作要求,强化自然资源和规划、城乡建设、交通运输、公安交警等部门协调配合,常态化开展联合审批、联合检查、联合执法、联合督办,有效促进了建筑垃圾处置的规范运行。

城管部门配合市住建局督促各项目工地落实源头管理,安装喷洒降尘设施和车辆冲洗设备,对裸土、建筑垃圾进行覆盖,坚决做到“五有”,即:有硬化道路,有冲洗设备、沉淀池,有专职保洁人员,有监控设施,有检验员。建筑渣土消纳场及生态修复临时受土点要求安装车辆冲洗设备或配备人工冲洗、保洁员和检验员,从源头“掐断”建筑垃圾扬尘污染。2021年以来,共巡查各项目工地、建筑渣土消纳场及堆放点1560处次,现场责令整改工地74处、约谈项目单位31家次,立案查处10起。

我市建筑垃圾处置实行核准制,对建筑垃圾的产生量、运输量需进行事前核准并发放许可证,明确运输路线、时间和倾倒地点。为简化审批程序,优化审批流程,压缩审批时限。我市依托“互联网+政务服务”开展审批工作,真正做到让群众少跑腿,为群众快办事、办好事。针对个别工地急需短期应急处理建筑垃圾的事项,城管部门实行临时报备制,现场降尘和清洁运输等条件符合标准即可办理准运手续,极大方便了群众。2021年以来,共办理102次(家)渣土企业的单车准运证4647份,共处置31家次工地渣土149.10万立方米。为将建筑垃圾管理落在深处,市城管局还定期组织执法人员对全市建筑垃圾处置场、渣土消纳场、临时受土点及渣土运输企业进行大排查,共组织开展巡查行动726次,出动执法人员1852人次,开展零点突击行动12次,查处整改违章蓝牌小货车和搅拌车42台次、不洁车辆78台次,提出警告56台次,下发处理通报11份,信用考核记分25家次运输企业及所属渣土车92台次,现场处罚违规运输渣土车79台次。

资源化利用是建筑垃圾的最终归宿。我市引进的特许经营企业利用建筑垃圾生产再生骨料、路基路面材料、砌块、市政工程构配件等新型建材,广泛应用于全市重点工程项目。2021年以来,全市建筑垃圾产生量80.6万吨,其中68.5万吨已进行资源化利用,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率达85%。在处理的建筑垃圾中,一部分由项目工地用于施工便道基础垫层,另一部分由特许经营企业用于生产再生骨料3.5万余吨,生产再生透水砖、路沿石等500余万块,建筑垃圾再生产品广泛用于我市引江济淮、小区污水管网改造、中兴路等重点建设项目。资源化利用使建筑垃圾真正变废为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