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沦陷后城市社会的“另一面向”

——《劫后“天堂”:抗战沦陷后的苏州城市生活》

版次:03  2022年05月25日

淮南日报社严正声明


长期以来,淮南市部分自媒体、政务新媒体未经淮南日报社授权同意,肆意、擅自、无偿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录制发表淮南日报社(含淮南日报、淮河早报、淮南网以及淮南日报官方微博、微信、抖音、视频号、掌上淮南新闻客户端等平台)记者采写的新闻稿件,特别是部分自媒体、政务新媒体不注明稿件来源、原创作者(或者采取隐匿、模糊形式处理稿件来源、原创作者),肆意、擅自删节、修改淮南日报社记者原创新闻稿件,严重违背新闻职业准则和道德,严重侵害淮南日报社版权,严重损害淮南日报社新闻记者权益。

现声明如下:

凡淮南日报社记者署名的文字、图片以及短视频等新媒体形态作品和融新闻作品,版权均属淮南日报社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各类自媒体和各级政务新媒体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在醒目处以醒目和规范方式注明来源、作者。违者,淮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李 钊

1937年11月19日,侵华日军占领了苏州,并实施了一系列暴行,原本富庶繁华的经济重镇苏州面目全非,经济凋敝、农业衰退、城市建设破坏严重,原本拥有36万人的苏州在沦陷后,散兵游勇、留守人民或惨遭屠杀、或背离逃亡,城市居民锐减至2万人,一时之间,苏州从“天堂”沦为“地狱”。可在战争阴霾下,沦陷后的苏州城里以茶馆、菜馆、旅馆和烟馆为代表的休闲业愈发兴盛,畸形的“繁荣”背后隐藏着怎样鲜为人知的隐情?当时沦陷区的百姓如何渡过那八年?而伪政权又是如何统治沦陷区的?带着这些疑问,我翻开了巫仁恕的《劫后“天堂”:抗战沦陷后的苏州城市生活》一书,从沦陷区百姓的生活体验角度,揭示不同面向下的中国抗战历史。

沦陷区研究是中国抗战史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长期以来,学界关于沦陷区问题研究涉及日本殖民统治、伪政权的成立、汉奸集团及其重要人物,以及沦陷区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教育和民众抗争等,所研究的地区多为伪满洲国、上海等,而缺少从众衣食住行等底层角度来研究沦陷区问题的成果。巫仁恕将目光聚焦于沦陷后的苏州的“四馆”,通过查阅苏州商会、市政、警政等历史档案,以及文人游记、亲历者口述等材料,从对比苏州沦陷前后社会结构、经济构成、社会现象和群体活动的变化,挖掘沦陷区城市社会生活的历史真相,一窥潜藏在抗日战争史研究中“抗敌”主题之下的“另一面向”。

前两章,作者介绍了沦陷前和沦陷初期苏州“四馆业”的演变过程与相应的时代背景。在经历了沦陷初期慌乱无序后,汪伪政府和日本占领军为稳定后方,采取措施逐步恢复苏州的社会秩序。作为伪政权江苏省的省会,大批伪政府新贵、上海寓公、商人等有力消费者涌入苏州城内,为当地的休闲业披上一张“畸形繁荣”的华丽外表:酒茶馆菜馆挤满座上客、烟馆满是瘾君子、高挂“客满牌”的旅社,物价虽然飞涨,却依然是高朋满座。而撕开这层表皮,见到的却是“人间地狱”般的另一番景象:街头巷尾随处可见贫寒之家度日维艰、乞丐病死街头、为生活而卖身的妇女等等凄惨景象,充分呈现出当地贫富两极化的现象。

书中的第三至第六章,分别以茶馆、菜馆、烟馆、饭馆等具体行业在沦陷时期“畸形繁荣”的现象进行深入分析,解读沦陷区民众的社会集体心态和伪政权对沦陷区的统治方式。在对茶馆业的分析中,可以看到苏州人热衷于初入茶馆反映的是“在对未来充满不确定感的情况之下,找寻走出苦闷的出口”,茶馆内暴力事件比战前来得更为频繁反映的是城市社会的不安与骚动;饭馆业的发展在沦陷后超越战前,可在发展中需要面对通货膨胀和物价飞涨等难题,以及伪政权不断增加的苛捐杂税和贪污腐败等;旅馆业虽然受劳资纠纷、苛捐杂税、通货膨胀等影响,依旧获利颇丰,可在抗战末期汪伪政权实施更严格的管制和限电政策下,逃不掉衰退的命运。而烟馆的盛行,离不开日本人和伪政权将之合法化的推动,从社会上层蔓延至社会下层,“除了上瘾之外,其实也是一种战时逃避现实的心理所致”。

回到历史场景下的思考才有意义。当我们从抗战沦陷区城市社会生活的“另一面向”切入,可以在正确整理那场残酷战争的历史遗产的道路上,更为深刻透析战争阴霾与畸形繁荣交织下的城市生活真相,认知二战时期中国战场的历史经验和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