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办不成事”窗口把事办成

张昌涛

版次:01  2022年05月25日

淮南日报社严正声明


长期以来,淮南市部分自媒体、政务新媒体未经淮南日报社授权同意,肆意、擅自、无偿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录制发表淮南日报社(含淮南日报、淮河早报、淮南网以及淮南日报官方微博、微信、抖音、视频号、掌上淮南新闻客户端等平台)记者采写的新闻稿件,特别是部分自媒体、政务新媒体不注明稿件来源、原创作者(或者采取隐匿、模糊形式处理稿件来源、原创作者),肆意、擅自删节、修改淮南日报社记者原创新闻稿件,严重违背新闻职业准则和道德,严重侵害淮南日报社版权,严重损害淮南日报社新闻记者权益。

现声明如下:

凡淮南日报社记者署名的文字、图片以及短视频等新媒体形态作品和融新闻作品,版权均属淮南日报社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各类自媒体和各级政务新媒体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在醒目处以醒目和规范方式注明来源、作者。违者,淮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日前,记者采访时发现,在市政务服务中心的市人社局窗口摆放着“办不成事”反馈平台二维码,在寿县政务服务中心公安窗口也增设有“办不成事”反映窗口……进一步咨询后获悉,现在我市部分单位和县区都开始设置这一窗口,专门受理和解决企业、群众在办事过程中遇到的“疑难杂症”。

将群众来办理的各类办不成事项、不满意事项和举报投诉,纳入“办不成事”办理窗口统一集中受理,针对群众通过电话、网络等非接触渠道反映的投诉,也协调到窗口,容缺受理、就近办理,就地解决,实现群众诉求全流程处理。

如此安排妥当,群众从以前的“办不成”到“想办成”再到“能办成”,窗口办实事的过程,也是赢得信任与支持的过程。当然,对因政策规定“办不了”的,做好解释疏导;缺少关键材料“很难办”的,加强与有关部门沟通协调;办事人员怕担责“不给办”的,及时予以监督问责。企业和群众办事不顺心,有“一肚子话要说”,他们得到了一个反馈渠道,办事创业的堵点和痛点就能有效解决。

细观当前营商环境,“办不成事”的背后,往往是担当精神、服务意识的缺失。如果这样的窗口能强化源头督查,完善制度,形成机制,总结共性问题,着力补齐短板,那么,群众能办成的事越来越多,“办不成事”窗口就越来越少。

在全市上下全力优化营商环境的当下,这一做法值得大力提倡、逐步推广。群众有所呼,政府有所应;群众有所盼,政府有所为。只有对症下药、主动出击,才能破除阻碍企业、群众办成事的隐形壁垒,争创一流营商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