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村四五家

疏泽民

版次:03  2022年05月23日

淮南日报社严正声明


长期以来,淮南市部分自媒体、政务新媒体未经淮南日报社授权同意,肆意、擅自、无偿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录制发表淮南日报社(含淮南日报、淮河早报、淮南网以及淮南日报官方微博、微信、抖音、视频号、掌上淮南新闻客户端等平台)记者采写的新闻稿件,特别是部分自媒体、政务新媒体不注明稿件来源、原创作者(或者采取隐匿、模糊形式处理稿件来源、原创作者),肆意、擅自删节、修改淮南日报社记者原创新闻稿件,严重违背新闻职业准则和道德,严重侵害淮南日报社版权,严重损害淮南日报社新闻记者权益。

现声明如下:

凡淮南日报社记者署名的文字、图片以及短视频等新媒体形态作品和融新闻作品,版权均属淮南日报社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各类自媒体和各级政务新媒体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在醒目处以醒目和规范方式注明来源、作者。违者,淮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忽然就喜欢上了近郊的原野和原野里的村庄。

起先我并不在意,觉得近郊千篇一律,有什么好看的?直到那个周六的下午,和碧峰村祖书记不经意间抵达,才改变了我的认知。

跨过城郊结合部彩虹桥,沿着河埂水泥路往水库方向走,在一片山林处向左拐,踏上林间小道,光线跟着暗了下来,空气里弥漫着浓郁的草木清香。小道的尽头是一座小山岗,岗上浓荫掩映处零星散布着民居。转过山岗,犹如打开了一扇屏风,视野一下子开阔起来,远处的平畈里排列着一幢幢小洋楼,更远处,是延绵起伏的群山,如一幅油画,给人一种山重水复、柳暗花明之感。

一条水泥路通往山居农家,路边有口池塘,好几亩面积,倒映着山影、蓝天白云。一群鸭子在池塘里凫水,荡起一圈圈波纹。岸边的芦苇正在茁壮,青绿的叶片剑一样直指苍穹;防护栏边的红杜鹃开得正艳,板栗、野柿的叶子绿得能掐出水来。坡上的茶园里,几位大妈隐在茶垄间,一边摘茶,一边东一句西一句闲聊着什么……

这样的场景,仿佛是儿时故乡小山村的再版。

池塘边的水泥路,向前方广袤的田畴里延伸。祖书记说,这里是碧峰村的白花村民组,前面平畈里住着山区搬迁安置的移民,还有一块荷塘,再过几个月,荷花盛开,很漂亮。

白花盛开,莲叶田田,这样的场景,成为我心中的念想。

念想总是撩人。第二天,我骑上单车,走进这片阡陌纵横的平畈,水泥路四通八达,穿过一座又一座小楼林立的村庄。通往竹凹山庄的水泥路边,村舍俨然,白墙红瓦,绿树红花,水塘倒影,相映成趣。在一处水塘边,一位扎着马尾辫的年轻姑娘,戴着绿色橡胶手套,拿着一把长柄铁剪,“咔嚓咔嚓”地为灌木剪枝。我想起远在乡下老家的妹妹,修剪茶园时不也是这个样子吗?

一栋栋蒙着白色薄膜的大棚整齐排列在田野里,那儿是竹凹山庄30多亩葡萄等特色农作物种植基地。园子里没有人,葡萄藤蔓正在养精蓄锐,为夏秋季节的采摘积蓄能量。来到竹凹山庄,荷塘里建有竹亭、竹走廊、竹栈道,曲径通幽,颇具诗情画意;屋顶上炊烟袅袅升起,犹如走进世外桃源。

离城区不远,可以随时前往,我为发现这片郊游之地而高兴。

心有所念,足有所行。时隔一周,再次骑车,不知不觉又来到白花村民组的水塘边。与一周前相比,采茶结束,茶农忙于给茶园剪枝锄草,修剪机“嗡嗡嗡”地轰鸣,依然一派热火朝天。

走进田野里的村庄,到处都是花团锦簇,绿树成荫,不经意就看到农家院墙上贴着“最美庭院”的牌子。在一处别墅式小楼前,停着一辆白色小轿车,树荫处坐着两位女人,看样子是婆媳俩,都很年轻,正在剥毛竹笋,一位两三岁的小女孩坐在矮凳上,学着大人的样子在剥笋。婆媳俩都生着一张没有被欺负过的脸,见到陌生人,也是一脸温和、亲切,不拿你当外人。这让我心生一份好感,眼前的庄子是美的,庄子里的人也是美的,美好的事物总是让人感到亲近,我主动与她们搭讪起来。两位女人都很健谈,说住在这里好得不得了,离城区近,仅仅几分钟的车程,而且水好,空气好,环境卫生好,让城里人羡慕死了。我多问了几句,年长女人听出了我的口音,一下子认定我是她的老乡。

离开故乡近四十年,自以为乡音已改,没想到被这位老乡不经意间认出,我感到意外,又感到亲切,对这里的好感,又增添了几分。

没来由地,我喜欢上了这里的村庄和村庄里的人。

离开时,我向她们道别,坐在矮凳上剥笋的小女孩,扭过圆圆的脑袋,甜甜地喊了一声“伯伯再见!”,叫得我的心里暖暖的。约摸两三岁的年龄,就如此懂礼貌,想必,是好家风熏陶出来的。

我回望了一眼墙上“最美庭院”的标牌,一股春风在心头荡漾。

“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门前六七树,八九十枝花。”我的耳边,响起了稚嫩的童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