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居环境大改善 群众满满幸福感

本报记者 吴 巍

版次:A01  2022年05月20日

淮南日报社严正声明


长期以来,淮南市部分自媒体、政务新媒体未经淮南日报社授权同意,肆意、擅自、无偿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录制发表淮南日报社(含淮南日报、淮河早报、淮南网以及淮南日报官方微博、微信、抖音、视频号、掌上淮南新闻客户端等平台)记者采写的新闻稿件,特别是部分自媒体、政务新媒体不注明稿件来源、原创作者(或者采取隐匿、模糊形式处理稿件来源、原创作者),肆意、擅自删节、修改淮南日报社记者原创新闻稿件,严重违背新闻职业准则和道德,严重侵害淮南日报社版权,严重损害淮南日报社新闻记者权益。

现声明如下:

凡淮南日报社记者署名的文字、图片以及短视频等新媒体形态作品和融新闻作品,版权均属淮南日报社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各类自媒体和各级政务新媒体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在醒目处以醒目和规范方式注明来源、作者。违者,淮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明媚五月天,实干正当时。5月14日,在潘集区泥河镇大树李村一处沟渠疏浚现场,机械轰鸣不息,挖掘机挥舞长臂,正将沟里的淤泥、垃圾挖出垒在沟边的堤坝上。远处,两个月前疏通过的另一条沟渠及周边环境已相互交融——花红、草绿、水清,入眼皆景。

“过去沟渠里遍布垃圾,水质黑臭,污染严重,村民们的意见很大。今年以来,按照区和镇里开展人居环境大整治的部署要求,针对现有黑臭水体实行‘对症下药、靶向治疗’,不断加强沟渠的清淤疏浚力度,目前,治理面积达到15040平方米,切实改善了沟渠卫生环境,保证了沟渠整洁、畅通。我们正抢抓麦收农忙季节前的这段时间抓紧清淤,计划6月上旬结束,后期将对整治后的沟边逐步绿化,让群众过上生态宜居的生活。”大树李村党支部负责人介绍道。

在泥河镇代庙村,随处可见忙碌的身影。村干部、党员、志愿者们携带工具,或对村内遮挡视线的杂草、灌木进行集中清理,或忙着清运垃圾杂物,或对破损的墙体广告进行拆除、清理。在大家的带动下,村民们也积极行动,对自家院落、房前屋后的环境卫生进行彻底清理整治,一场轰轰烈烈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进行得如火如荼。

改善人居环境是我市深入实施“五大攻坚行动”的重要内容,也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任务,更是广大农民群众的深切期盼。“按照区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相关通知要求,我镇今年1月份研究制定了《泥河镇关于组织开展‘四点五线’环境卫生集中整治的方案》下发到各村(居),全镇范围内迅速掀起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的热潮。”泥河镇城建办负责同志介绍说,成立工作专班,制定工作细则,开展以围绕各村(居)党群服务中心、美丽乡村示范点、入村主干道开展清除积存垃圾杂物、草垛、建筑废料,拆除简易棚、乱搭乱建等无功能建筑,持续推动农村旱厕改造,清理淤塞沟渠,修整下水道断板等为主要内容的农村人居环境集中整治行动,推动形成村(居)干部带头和党员、入党积极分子、群众积极参与的良好氛围,不断改善生产生活环境,使辖区环境面貌净起来、绿起来、美起来。

农家小院干净整洁、彩色墙画美轮美奂、村内花草树木交相辉映……走进泥河镇店集村,生态宜人,景色悦目,到处呈现出秀美的乡村风光画卷。“开展人居环境整治后,柏油路重新铺了,新建了游园,还添置了健身器材。村里越来越干净,也越来越美观,我们老百姓也养成了更好的卫生习惯,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开心、舒心。”村民王克宽乐呵呵地说道。

据统计,自整治行动开展以来,泥河镇共发动党员干部群众4300人次,车辆760车次,挖掘机420台班,共拆除旱厕148座,简易棚65处,清除并转运垃圾、草垛、杂物1千多吨,栽植高杆桂花、紫薇、红叶石楠、垂柳等18000多棵,切实改善村民居住环境,点亮了群众的幸福生活。

“下一步,我们将在继续深化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的同时,建立整治的长效机制,坚持把人居环境整治与特色产业发展、乡风文明建设、社区治理相结合,补齐短板弱项,加大日常管护巡查力度,以实实在在的整治成效不断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让镇域环境更加宜居宜业宜游。”泥河镇党委负责同志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