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用力帮扶破解农产品滞销难题

本报记者 周莹莹 本报通讯员 熊文田

版次:A01  2022年05月20日

淮南日报社严正声明


长期以来,淮南市部分自媒体、政务新媒体未经淮南日报社授权同意,肆意、擅自、无偿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录制发表淮南日报社(含淮南日报、淮河早报、淮南网以及淮南日报官方微博、微信、抖音、视频号、掌上淮南新闻客户端等平台)记者采写的新闻稿件,特别是部分自媒体、政务新媒体不注明稿件来源、原创作者(或者采取隐匿、模糊形式处理稿件来源、原创作者),肆意、擅自删节、修改淮南日报社记者原创新闻稿件,严重违背新闻职业准则和道德,严重侵害淮南日报社版权,严重损害淮南日报社新闻记者权益。

现声明如下:

凡淮南日报社记者署名的文字、图片以及短视频等新媒体形态作品和融新闻作品,版权均属淮南日报社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各类自媒体和各级政务新媒体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在醒目处以醒目和规范方式注明来源、作者。违者,淮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六个大棚里的草莓一颗颗都快红透了,如果再不采摘,就全要烂在地里了,我这一季算是白忙活了,村里能不能帮我想想办法!”凤台县丁集镇丁集村草莓种植大户刘军抱着一线希望找到村负责人。4月初,因为疫情管控,丁集镇很多像刘军这样的种植大户最近都犯了难,大量的蔬菜、水果无法销售出去。

同时,位于凤台县钱庙乡境内的彩霞家庭农场、王影家庭农场和雨茂食用菌有限公司生产的农产品也一度出现滞销难题,1.65吨的食用菌、新鲜蔬菜运不出去、卖不掉。

受前期疫情影响,全市多个农产品基地、帮扶产业发出求援信号。市乡村振兴局为促进农产品销售,减少农户损失,有效化解脱贫户、带动主体返贫致贫风险,第一时间指导各县区开展帮扶产品滞销统计摸底工作,积极对接农产品销售、加工等企业,通过消费扶贫、商超对接、开通绿色通道、协助农业经营主体开具通行证等措施,帮助解决因疫情导致的农资进入难、农产品销售难问题。

桂集镇种菜大户彭汉涛每天看着一车车蔬菜从自家园里运出去,眼睛里总是流露出感恩、感谢和感激之情。和他一样的还有冯奎、王金中等菜农,他们都由衷感谢当地党委、政府在疫情期间为其蔬菜打开绿色通道,解燃眉之急。

在畅通运输渠道的同时,市乡村振兴局积极为农产品销售搭建平台,一方面充分利用现有的电商平台,拓宽销售渠道。另一方面,考虑到凤台境内有两座大型矿井,疫情期间,矿区购买蔬菜也成了难题,一边是矿区对新鲜蔬菜的迫切需求,一边是大量蔬菜滞留田地无人问津,及时架起大型矿企和菜农的互助桥梁,让菜农的蔬菜及时有了去处、让企业的用菜需求得到了有效保障。从4月5日开始,顾桥矿和其下属的顾南矿和顾东矿每日集中采购丁集、桂集等乡镇的蔬菜和禽蛋,截至目前,顾桥矿已采购各类蔬菜、禽蛋64.58吨,付款23.80万元。

“线上线下齐动员、企业高校都帮销”,在市乡村振兴局的大力协调下,全市累计帮助销售贫困地区滞销帮扶产品鸡蛋约52吨、新鲜果蔬122.3吨,肉鸡4.8万只,努力实现鲜活帮扶产品无滞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