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武王墩大墓保护棚施工雏形初现

本报记者 张昌涛 本报通讯员 蔡 明

版次:02  2022年05月16日

淮南日报社严正声明


长期以来,淮南市部分自媒体、政务新媒体未经淮南日报社授权同意,肆意、擅自、无偿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录制发表淮南日报社(含淮南日报、淮河早报、淮南网以及淮南日报官方微博、微信、抖音、视频号、掌上淮南新闻客户端等平台)记者采写的新闻稿件,特别是部分自媒体、政务新媒体不注明稿件来源、原创作者(或者采取隐匿、模糊形式处理稿件来源、原创作者),肆意、擅自删节、修改淮南日报社记者原创新闻稿件,严重违背新闻职业准则和道德,严重侵害淮南日报社版权,严重损害淮南日报社新闻记者权益。

现声明如下:

凡淮南日报社记者署名的文字、图片以及短视频等新媒体形态作品和融新闻作品,版权均属淮南日报社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各类自媒体和各级政务新媒体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在醒目处以醒目和规范方式注明来源、作者。违者,淮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5月14日上午,淮南武王墩大墓保护棚首跨钢网架开始吊装。9时18分,随着现场总指挥一声令下,两台履带吊车发出轰鸣声,长63米、宽12米,起吊总重近21吨的首跨钢网架,在260吨和150吨两台履带吊车紧密配合下,顺利完成钢网架整体提升、递送、位移等动作,大约半小时后,精确就位在保护棚屋顶。项目建设按计划完成了里程碑节点任务。

“工程3月1日开工,用10天时间完成了土方工作,随后克服疫情影响,在4月底完成钢筋混凝土梁柱结构。”项目负责人张飞虎告诉记者,疫情期间,武王墩大墓保护棚工地采取封闭管理,所有工程管理和施工人员每天都在工地、生活区两点一线,全力以赴施工作业。淮南高新区派医护人员到考古现场给一线考古人员和工人们做核酸采样,方便了工作开展,也确保了安全。

受疫情影响,工地上一些必要的建材运不进来,市重点工程建设管理中心和市文旅局通过向上级申请,使得供应考古工地物资和建材的车辆得以顺利通行,保证了疫情期间不停工。

“5月初,杆件和螺栓球等钢网架材料陆续进场,5月7日材料齐全后,21吨重的首跨钢网架开始拼装。5月12日拼装完成后,开始做吊装准备。”张飞虎告诉记者,考虑到古墓的保护,吊装设备不能在墓室范围内作业,就采用了两台大型履带吊。其中一台260吨位的吊车放在古墓南侧,也有利于避开附近的高压线,保证了安全距离。

“武王墩大墓保护棚项目要求5月底,即梅雨季节来临之前完工。目前计划5月20日前完成全部钢网架吊装,5月25日完成屋面板安装。”市重点工程建设管理中心负责人告诉记者,建设保护棚一方面可以防止日晒雨淋对古墓造成的破坏,另一方面也是为后续文物挖掘做好安全保障。为此,市重点工程建管中心细化工作流程,倒排工期,压实责任,确保保护棚各节点工序准时完成。

截至5月15日下午,武王墩大墓保护棚设计安装的7跨钢网架已吊装完成3跨,剩余4跨正在安全有序拼装中。

武王墩大墓保护棚的建设工作由市重点工程建管中心和市文旅局共同实施。一段时间以来,市文旅局、武王墩墓发掘队主动与市重点工程建管中心对接,多次组织专家现场论证,修改考古发掘方案,确定大棚覆盖范围、基础设施具体位置,提出大棚的功能性要求,在最短时间内完成地勘和图纸设计、审查工作。大棚面积约4070平方米,跨度63米、高10米,钢结构屋顶,下部为独立基础、钢筋混凝土梁柱。

据介绍,武王墩墓建设项目由配套设施建设项目和大遗址公园建设项目两部分构成。其中配套设施建设项目总投资约1.1314亿元,内容包括临时工作用房、保护大棚、实验室及安防设施搭建、现场道路拓宽、周边高压线路迁移等,已于2019年经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批准立项;大遗址公园建设项目总投资约7亿元,内容包括武王墩墓展示大棚、博物馆、停车场、游客服务中心等设施建设与环境整治工程。

武王墩墓位于淮南高新区三和镇徐洼村,武王墩是其主墓,是1981年9月安徽省人民政府公布的第一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9年11月国家文物局批准的武王墩墓发掘项目,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文物局批准发掘的唯一一处战国时期大型墓葬,也是国家文物局“十四五”期间重点考古项目,发掘成果将揭开楚国800年的神秘面纱,将引起考古、社会和文化领域的极大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