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泊车”让出行更美好

本报记者 张昌涛

版次:A01  2022年05月12日

淮南日报社严正声明


长期以来,淮南市部分自媒体、政务新媒体未经淮南日报社授权同意,肆意、擅自、无偿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录制发表淮南日报社(含淮南日报、淮河早报、淮南网以及淮南日报官方微博、微信、抖音、视频号、掌上淮南新闻客户端等平台)记者采写的新闻稿件,特别是部分自媒体、政务新媒体不注明稿件来源、原创作者(或者采取隐匿、模糊形式处理稿件来源、原创作者),肆意、擅自删节、修改淮南日报社记者原创新闻稿件,严重违背新闻职业准则和道德,严重侵害淮南日报社版权,严重损害淮南日报社新闻记者权益。

现声明如下:

凡淮南日报社记者署名的文字、图片以及短视频等新媒体形态作品和融新闻作品,版权均属淮南日报社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各类自媒体和各级政务新媒体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在醒目处以醒目和规范方式注明来源、作者。违者,淮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淮南城市智慧泊车项目一期停车场建设以来,一直备受市民关注。该项目于今年3月15日试运行,已在城区范围内新增的停车泊位试运行期间供市民免费使用。

5月7日,记者来到正在建设中的田家庵区老市政府停车场看到,工地上的塔吊挥舞着“长臂”,将一捆捆钢筋和木板运送至4楼楼顶。工人杨志斌等人正聚精会神地安装模板、绑扎钢筋,现场一片热火朝天的忙碌景象。

老市政府停车场是智慧泊车项目中一处智能停车库,从外观看是一栋5层的楼房,建筑高度15.9米,总建筑面积6459平方米,共设置270个停车位,其中机械车位252个,地面停车位18个。

在停车场一层,工人李二清等人正忙着卫生间的管道预埋。刘永和等人正在楼前砌筑挡土墙。“我们每天早上7时开工,11时下班;下午12时许开始工作,5时许结束。”刘永和说,开工以来,大家每天到达工地时都按要求扫“两码”、量体温、做登记。

“智慧泊车项目经申请备案,5月1日正式复工建设,现在每天有30名左右工人进行施工作业。主体结构已施工到第4层。”项目部现场技术负责人徐勇告诉记者,该停车场2021年11月1日进场开工,建设期间由于疫情耽搁了一段时间,预计今年5月底结构封顶,8月初可投入使用。

据介绍,淮南城市智慧泊车项目一期建设包括停车管理系统建设、云数据中心建设、停车管理平台系统和指挥中心建设。原陈洞路立交桥停车场、谢家集区政务中心停车场、谢家集区机西小区停车场、田家庵区老市政府停车场、龙湖景区南门停车场5处封闭停车场及覆盖33处路内停车路段3467个停车泊位的高位视频设备建设等。

该项目由市城乡建设局、市公安局交通警察支队作为主管单位,淮南建设发展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负责投资建设,其子公司淮南建发智慧泊车管理有限公司负责运营管理。为了进一步提高管理服务标准,项目又引进了中铁建阿达驻车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负责一期运营管理工作。

3月15日试运行以来,淮南建发智慧泊车管理有限公司通过前端影像设备和后台处理系统等,对收集上来的数据进行处理,将逐步建立起我市停车数据库,并通过全市停车资源的接入和城市停车系统建设,实现城市停车一网统管。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当前我市一些临时停车泊位和公共停车区域存在车辆乱停乱放,停车秩序混乱;僵尸车、店面车长期私占,车位利用率低,市民停车难等问题。全市范围内缺乏停车资源基础数据库;缺乏城市级停车监管平台;缺乏停车政策制定的研判依据;没有将路内路外停车资源结合,未形成静、动态停车信息共享,未达到资源统一管理。

同时,广大车主则普遍反映,车位难寻,车多位少,找车位难;缺乏寻车位诱导指示,车位利用率低;收费相对不统一,支付单一,体验差,效率低。一些运营方,技术落后,采用地磁+手持PDA模式,需要人工介入,且存在计费不准确情况,比如车辆入位就开始计时。运营模式较单一,缺少多样化收费政策,市民接受程度低。

针对这些问题,我市大力实施了智慧停车项目建设。截至3月12日,该项目已完工路内公共停车泊位道路8条,覆盖路内停车泊位共计1150个;运营管理封闭停车场3个,分别为原陈洞路立交桥停车场、谢家集区政务中心停车场、谢家集区机西小区停车场,共计泊位226个。

后期,有关管理路段路内公共停车泊位将使用领先的“设备端视频流识别+云端二次识别+人工复合”模式,将图片识别AI同时置于设备前端和服务器云端,准确向停车车主实时推送出入场信息及停车时间,形成计费依据。泊车现场车辆基本无感驶入、无感驶出,高标准的服务体验将覆盖全过程,泊位使用效率会大大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