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 香草生“金”拓宽致富路

版次:04  2022年05月09日

淮南日报社严正声明


长期以来,淮南市部分自媒体、政务新媒体未经淮南日报社授权同意,肆意、擅自、无偿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录制发表淮南日报社(含淮南日报、淮河早报、淮南网以及淮南日报官方微博、微信、抖音、视频号、掌上淮南新闻客户端等平台)记者采写的新闻稿件,特别是部分自媒体、政务新媒体不注明稿件来源、原创作者(或者采取隐匿、模糊形式处理稿件来源、原创作者),肆意、擅自删节、修改淮南日报社记者原创新闻稿件,严重违背新闻职业准则和道德,严重侵害淮南日报社版权,严重损害淮南日报社新闻记者权益。

现声明如下:

凡淮南日报社记者署名的文字、图片以及短视频等新媒体形态作品和融新闻作品,版权均属淮南日报社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各类自媒体和各级政务新媒体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在醒目处以醒目和规范方式注明来源、作者。违者,淮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进入5月,正值香草成熟季节,在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寿县寿州香草园内,当地村民利用传统方式加工香草,制作香包、枕头等系列文创旅游产品,增加收入。

寿州香草又称“离香草”,两年生草本植物。茎圆、中空,高1米左右,叶对生,花柄长,形似芝麻秸秆,每年秋季下种,第二年立夏前后收割。香草收割时节,恰逢端午节前,寿州城内满城飘香,家家户户用干香草缝制造型各异的香荷包,以怯臭、驱虫、避汗气。

寿州香草制作技艺2018年入选淮南市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当地政府把寿州香草种植、制作技艺传承、旅游产品开发与寿县古城旅游推广、乡村产业振兴融合发展,香草种植面积扩大到200余亩,群众通过种植、加工香草系列产品实现增收。

为了保持寿州香草的独特香味,当地村民传承香草制作技艺,坚持用传统方法加工香草。收割、烫制、踩压、发酵、晾晒,每一道制作工序都浸透着劳动者汗水。 本报记者 陈 彬 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