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5月,正值香草成熟季节,在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寿县寿州香草园内,当地村民利用传统方式加工香草,制作香包、枕头等系列文创旅游产品,增加收入。
寿州香草又称“离香草”,两年生草本植物。茎圆、中空,高1米左右,叶对生,花柄长,形似芝麻秸秆,每年秋季下种,第二年立夏前后收割。香草收割时节,恰逢端午节前,寿州城内满城飘香,家家户户用干香草缝制造型各异的香荷包,以怯臭、驱虫、避汗气。
寿州香草制作技艺2018年入选淮南市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当地政府把寿州香草种植、制作技艺传承、旅游产品开发与寿县古城旅游推广、乡村产业振兴融合发展,香草种植面积扩大到200余亩,群众通过种植、加工香草系列产品实现增收。
为了保持寿州香草的独特香味,当地村民传承香草制作技艺,坚持用传统方法加工香草。收割、烫制、踩压、发酵、晾晒,每一道制作工序都浸透着劳动者汗水。 本报记者 陈 彬 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