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喜欢夜晚去街上散步。
白天车流穿梭、人潮涌动的城市,此刻终于静了下来,一切事物均在夜色中消释融解,人也可以卸去疲惫,心无挂碍,浑身轻松地自在游走,而脚步总是不由自主地被几盏明亮的灯光吸引过去。
城市的霓虹虽是黑夜的主角,但我更喜欢散发炽热光芒的夜市灯火。那里是一排小吃摊点,电动三轮车厢上架一个方形玻璃罩,里面摆上案板、食材、炊具,罩顶竖一块小牌,上面写着经营项目,再挂一盏白炽灯,一家摊位就成了。这样一家挨一家铺排开去,便形成了一个规模不大的夜市。摊位紧靠路边,与门面店铺隔着一段距离,所以叫做“路边摊”似乎更合适。
经营种类,不外乎炒面、馄饨、米线、麻辣粉、肉夹馍之类,也有煎饼等特色小吃,家常可口又物美价廉,正适合打工族或加班晚归人的需求。我喜欢在这里驻足,有时远远地望着,心里会氤氲出温暖潮润的气息,有时也会走过去,挑一份心仪的小吃满足一下味蕾。其实,这样的夜市小吃在城市的街道星罗棋布,大都位于人口密集的小区周边,极受欢迎。那一盏盏炫目炽热的灯光,点亮了暗沉的城市夜空,也温暖了晚归人的心。
不由想起早年间在清冷夜里吃过的一碗热腾腾的小馄饨。那时夜市还未兴起,走在路灯混沌的大街上,偶尔会与一个挑担馄饨摊相遇。一副宽而厚实的扁担挑,这一头是案板、碗筷等,那一头是铁锅和炉灶,没人时可以挑着走,有人了也能随时停下来。煤炉一直不灭,锅里的开水哗哗响着,包馄饨的手飞快,不用等多久,馄饨便可出锅了。碗底捏点葱花、榨菜丝、几片紫菜叶、一撮小虾米,馄饨捞起,滚水一浇,再撒些香菜末,滴几点香油。一碗滚烫热乎、鲜香味美的馄饨入口,冷寂的寒夜一下变得温暖撩人起来。在生活还不富裕的年代,那一碗夜间的小馄饨,是时常心心念念的美味。
后来生活条件好了,大街小巷有了品类繁杂的夜市。每至华灯初上,那些泛着诱人光晕的红灯罩次第燃亮,人们呼朋唤友、猜拳行令,觥筹交错间渲染着生活的繁华与富足。有时置身其中,会在不经意间突然想起那个不知何时已消失不见的馄饨挑子,那随意到只有筷头一点馅料的小馄饨,那碗内容还算丰富的滚烫清汤,却有如今的鸡鸭鱼肉、海鲜烧烤所无可比拟的美味;而那份简单的喜悦和满足,似乎只有在清贫的生活中才能体味得到。
近些年,夜市在向店铺发展,路边摊甚至一度被取缔。还好,一些有执照的小摊夜市终于被保留下来,给钢筋水泥的缝隙里留下了一点光亮和温暖。这些摊主们大多是打工者或下岗工人,路边摊本钱少、管理费不多,所以售卖的食物也便宜,图个薄利多销。来吃饭的,也多是无法支灶的单身打工族、民工或送快递和外卖的小哥等,他们都急匆匆,要求快速、简便、饱腹即可。摊主们也大都手脚麻利,提前备好材料,食客一来,不出几分钟便可将成品端上桌面或打包递出,相互间配合得恰好又默契。他们是城市发展的建设者、参与者,也是过客,彼此之间惺惺相惜,互相依赖,也相互支撑,漂泊的身心因了这份理解与包容而滋生出融融暖意。
市井烟火气,最抚凡人心。我常常流连在这些小摊前,心中会生出莫名的感动。这片凡俗岁月里的烟火,就像跳动着的炽热火苗,虽然光焰不大,却足以给冰冷的楼群和匆忙的行人带去温暖和力量,照亮城市的夜空,抚慰夜归人前行的脚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