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假期,全市民政系统党员干部坚守岗位,开展专题调研、研判风险、督查帮扶,在民政服务机构、乡镇(街道)、村(居)、帮扶村、困难群众家中随处可见民政人忙碌的身影,以责任担当为民政服务对象筑起“温暖防线”。
专项调研,问需于基层。早上8时30分出发,9时到达大通区翰城社区,调研大通区养老服务指导中心建设情况…… “五一”期间,市民政局党组分组深入基层调研养老服务和民政服务机构疫情防控、防汛等重点民生工作,详细了解养老服务项目运行情况、还存在哪些问题需要协调解决,督促养老机构负责人,围绕老年人生活需求、精神需求,完善服务措施,持续提高服务能力水平,坚决守住“零感染”底线。
研判风险,督导求实效。针对“五一”期间,人员流动频繁、聚集性活动增多实际,市民政局提前谋划,召开专项会议,研判梳理风险点,逐条制定应对措施,并做好风险防范提示。市民政局成立5个督导组,采取“四不两直”方式,对全市民政服务机构开展不间断、全覆盖督促指导,重点督导民政服务机构值班值守制度落实和力量配备,安全生产和疫情防控各项措施落实情况;村(社区)“三级包保”制度落实,小区(自然村)卡口日常值守管控情况,以及外来人员排查、报告情况。针对督查中发现的问题,现场指导、及时纠正,重要问题及时向县区政府反馈,坚决守住民政阵地。
封闭管理,关爱见真情。市民政局对养老服务机构和儿童福利机构继续实行封闭管理,精准落实防控措施,强化人文关怀。在养老服务机构建立“视频探访”制度,老人与亲属通过视频聊天、报平安;养老机构根据老人们的喜好,安排内容丰富的文体活动。儿童福利机构根据特殊儿童特点和年龄段,制定多种多样的教学计划,安排走读就学儿童开展“线上学习”和“线下辅导”,绝不让疫情耽误孩子们学习。学习之余,老师带领孩子们做手工、玩游戏、开展体育锻炼,让孩子们在快乐中学习。
巡查劝导,温暖流浪人。“五一”期间,市救助站加强街面巡查和劝导,按照“自愿救助、无偿救助”的原则,针对流浪人员不同情况及需求做好救助安置。对来站求助人员和公安机关、城管部门等护送来的求助人员,进行身体检视、安全检查、身份甄别、入站观察,在确保防疫措施到位的前提下及时提供基本救助服务;对暂时找不到家人的受助人员在站外集中安置点实行全封闭救助管理;对符合离淮条件的临时遇困人员,由工作人员护送至高铁站购买车票送其返乡。
社区防控,守好家门口。全市城乡社区工作者不怕苦不怕累,坚守卡口值守,开展核酸检测,排查核对信息,主动送医问药……留下了最美“逆行者”的身影。据统计,全市279个城市社区827个村7526名村和社区“两委”成员和8443名网格员“五一”期间全员奋战在村(社区)疫情防控一线。
福彩复市,确保安全有序。市民政局加强对全市福彩站点复市和防疫“两手抓、两不误”精细管理,确保全市福彩销售站点安全有序复市。市福彩中心采购了84消毒液、酒精、口罩等防疫物资,并迅速发放到各站点;印制防疫宣传画300份张贴到各福彩销售站点;帮助站点申请场所健康码,划定1米线;执行“5+2”工作时间模式,对销售场所逐一开展常态化巡查,坚决堵塞疫情防控漏洞。
求助有门,救助更及时。市民政局认真做好节日期间社会救助工作,简化救助程序,采用非接触、远距离等灵活方式开展入户调查,及时将符合条件人员纳入保障范围;密切关注“皖事通”APP、“淮南民政”微信公众号,并畅通救助服务热线,对求助人员及时回应;对外来滞留临时遇困人员和受疫情影响生活困难的外来务工人员,及我市封控区、管控区生活遭遇突发性困难家庭或人员,一律“先行救助”;对分散居住的特困供养人员、孤残儿童和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及留守儿童,落实照料护理责任,通过实地走访、电话、视频等方式关注他们的实际生活状况,确保救助更及时、更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