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陈,组织上安排你下沉到社区一线,参加社区的疫情防控工作,你交接好手头工作就去社区报到吧。”
“好的,我准时到岗。”
一到卡点,我便看见了一个特殊的队伍,他们有的穿便服,有的穿城市综合执法制服,还有穿志愿者马夹的。因为口罩的遮挡,见不到彼此完整的容颜,只能简单地打个招呼
还没等我来得及适应,大量的防疫工作便向我涌来。由于地理位置特殊,面对复杂且流量众多的人员,我们都化身社区工作人员,耐心地为进出卡口的每个人核对身份,查验双码,并叮嘱大家做好防护。
时间在忙碌中过得既慢又快,有时小腿都酸到失去知觉,但在和社区的居民相处过程中,我学到了一套和在机关工作截然不同的“社区工作秘籍”,那就是“眼要疾、手要快、嘴要甜、嗓门要大”。在基层,大家或许不认得你的证件和制服,但他们一定能感受到耐心和温度,只有和大家建立一种亲情关系,才能够最大程度地争取到群众的理解,更加顺利地开展工作。很快,社区的居民和我都混了眼熟,我便成为了大家眼中“社区新来的小陈”。
一天,我正在卡口值守,看到一个耄耋的老爷爷提着个塑料袋颤颤巍巍地走到卡点探着身子想出去。“爷爷,您的出入证带在身上了吗?”我照常询问他是否携带出入证明。“我没有出入证,我就到这门口超市买点菜,我不出门……”老人口齿不太清楚,脸上的口罩也用得发旧,但眼神中满是诚恳。我心里一惊,卡口设置已经有些时日,老人却一直没有办理出入证,日常生活怎么保障呢?
我赶紧向社区报告,在取得同意后为老人做了出入登记,换上新的口罩,并陪他去门口的超市购买了一些蔬菜食物。一番聊天我才得知,老人的户口在别的社区,但疫情以来一直居住在卡口内的自建民房,腿脚不便加上消息闭塞,就一直没有办理出入证。
鉴于情况特殊,我们赶紧联系到街道,几经协商,街道决定由老人现在居住的社区为其办理临时出入证。当社区工作人员为老人送上临时出入证时,老人一直念叨着“我真是遇到好人了,真的感谢你们这些社区的同志啊!”老人坚持要自己亲手填写信息,看着老人认真地在出入证上一笔一划写下自己的名字,我的心却还不能完全放下。我想,老人的问题可能不是个体,于是我们向街道反映,建议街道进一步加强对管辖范围内所有老、幼、孤、残等特殊人群的分级和精细化管理,保障特殊群体在疫情防控期间的正常生活。
一番忙碌后,天渐渐晚了,太阳也显得苍白无力起来,但我们的热情却从未减弱,疫情之下,我们见证了太多感动,付出了太多努力。也许直到疫情结束,我相信,细微的善意和爱一定能抑制黑暗,而这些善良的、闪闪发光的每一个普通人,都是我热爱这片土地的最大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