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兄弟村”互动互助建起“生态银行”

本报记者 贾 静

版次:03  2022年05月05日

淮南日报社严正声明


长期以来,淮南市部分自媒体、政务新媒体未经淮南日报社授权同意,肆意、擅自、无偿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录制发表淮南日报社(含淮南日报、淮河早报、淮南网以及淮南日报官方微博、微信、抖音、视频号、掌上淮南新闻客户端等平台)记者采写的新闻稿件,特别是部分自媒体、政务新媒体不注明稿件来源、原创作者(或者采取隐匿、模糊形式处理稿件来源、原创作者),肆意、擅自删节、修改淮南日报社记者原创新闻稿件,严重违背新闻职业准则和道德,严重侵害淮南日报社版权,严重损害淮南日报社新闻记者权益。

现声明如下:

凡淮南日报社记者署名的文字、图片以及短视频等新媒体形态作品和融新闻作品,版权均属淮南日报社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各类自媒体和各级政务新媒体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在醒目处以醒目和规范方式注明来源、作者。违者,淮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种下新希望,不负好春光。在潘集区泥河镇店集村,房前屋后、沟渠道旁,新添了一棵棵板栗树苗。看着自家鱼塘边新种植的200余棵板栗苗,村民李传保乐呵呵地说:“要不了多久,这里就会满眼绿色。”

以泥河镇店集村为圆心,毗邻的代庙村、杨柳村,芦集镇叶集村、潘集镇魏圩村也同步联动,10000棵红油栗遍布乡村,打造出绿色“生态银行”。

“店集村的自然条件很好,我们一直在思考,有没有既能带动群众致富、又能保护生态的项目。”刚忙完疫情防控,市人大常委会机关乡村振兴驻村工作队队长鲍广成告诉记者:在村里走访时发现,相比村里的杂树,村民李传江种的10棵板栗树,秋天收获时供不应求,一年纯收入超过2000元。

与省农科院科技专家对接,到八公山区考察,向市林业局争取支持,今年年初,驻村工作队引进了10000株优良板栗品种——红油栗,免费提供给村民种植,为乡村振兴添“绿”增色。

“芦集镇叶集村准备引导村民种桃树”,市档案局驻村工作队表示。“潘集镇魏圩村今年计划种梨树”,市发展改革委驻村工作队介绍。“杨柳村今年要加强人居环境整治”,市电信公司驻村工作队说出计划……春节后的一次座谈会上,同驻潘集区的4个乡村振兴工作队在互动中交流心得。

“板栗树3到5年就能挂果,管护也很简单,板栗无需采摘,成熟即落地,还便于储存和运输,这个项目真不错!”得知店集村引进了10000棵板栗苗,大家伙儿都动心了。“既能给群众增收,还能美化环境,咱们也一起干吧!”作为店集村的邻居,泥河镇代庙村的村党支部书记代广算也提出申请。

疫情防控不松懈,乡村振兴不停歇。为了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5个村围绕“村要靓、路要绿、民要富”的绿化思路,互动互助,协同共进:店集村留下5000棵板栗苗,其余5000棵支援给另4个村,店集村提供技术支持,本着群众自愿、树苗免费、不占耕地原则,鼓励村民应种尽种,携手实现生态振兴。

暖风醉人春意浓,做活绿色“大文章”。党员干部们撸起袖子,挥锹铲土,护苗填坑,村民们或三人一组、或二人配合,挥锄种苗,新植的树苗迎风挺立,奏响绿色新希望。

看着种下的树苗,市人大常委会机关驻店集村工作队副队长刘宇翔深情地说:“本届工作队任职期满离开店集村时,可能一颗果实也见不到,但我们一定会为店集村留下一个既有经济收益又能美化环境的‘绿色银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