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课堂『稳学情』 共护航『抗疫情』

本报通讯员 孟凡静 本报记者 刘银昌

版次:A01  2022年04月07日

淮南日报社严正声明


长期以来,淮南市部分自媒体、政务新媒体未经淮南日报社授权同意,肆意、擅自、无偿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录制发表淮南日报社(含淮南日报、淮河早报、淮南网以及淮南日报官方微博、微信、抖音、视频号、掌上淮南新闻客户端等平台)记者采写的新闻稿件,特别是部分自媒体、政务新媒体不注明稿件来源、原创作者(或者采取隐匿、模糊形式处理稿件来源、原创作者),肆意、擅自删节、修改淮南日报社记者原创新闻稿件,严重违背新闻职业准则和道德,严重侵害淮南日报社版权,严重损害淮南日报社新闻记者权益。

现声明如下:

凡淮南日报社记者署名的文字、图片以及短视频等新媒体形态作品和融新闻作品,版权均属淮南日报社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各类自媒体和各级政务新媒体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在醒目处以醒目和规范方式注明来源、作者。违者,淮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先听课,再做题,不会的题目发群里,我们来解答”“不会打卡的,不要着急,慢慢摸索,实在不会弄,可以给老师打电话”……

面对疫情,凤台县全县教师闻讯而动,纷纷转战线上,“解锁”线上教学新模式,十八般武艺轮番登场。通过云课堂“稳学情”,共护航“抗疫情”。

“鲜花朵朵,争奇斗艳,芬芳迷人。要是我们留心观察,就会发现,一天之内,不同的花开放的时间是不同的。到底是怎么不同的呢?”凤台县城关镇中心学校三年级的朱小琳老师一边在班级群里在线听《花钟》的线上教学,一边引导着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自线上教学开始以来,该校各任课老师,每天通过全国中小学网络云平台与学生一起在线听课,并在线管理,课后通过电话、微信群和QQ等社交平台做好线上答疑辅导等工作。畅通家长反馈渠道,及时收集家长意见和建议,不断完善线上教学工作。

此次在线教学,凤台县统一选用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云平台录播课作为主要课程来源。平台上的精品课程质量虽高,授课教师素养也很好,但授课时长大多不到20分钟,剩下的20分钟,学生如何更好地思考和参与互动?针对这一问题,凤台县第二实验小学的老师们集体讨论后,决定采用直播课的形式,由任课老师组织学生共同学习。“上课不是问题,为难的是在线教学的信息技术手段是不是能很好地运用。”有着20多年教龄的左廷柏老师为难地说。不会就学,左老师电话求助信息技术教师樊琼,在樊琼的帮助下,一上午时间他学会了下载软件、发起对话、连麦……当上了“主播”,当天在屏幕上一亮相,立马引来学生们的阵阵掌声。下了第一节直播课的左老师直呼“原来课还可以这么上,这种形式孩子们也喜欢,以后我还要多钻研。”

炒菜、刷碗、擦桌子;和面、擀面、包饺子;扫地、拖地、叠被子。这是3月31日,凤台县第四实验小学二年级一班一份特殊的家庭作业。“通过群里的照片,我看孩子们都干得有模有样的”,班主任张宁一边翻着孩子们交来的“作业”,一边评论着。该校坚持“五育”并举,将法治安全教育、卫生健康教育等贯穿渗透到学科教育中,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自主锻炼、自主劳动、自主探究,实现自主成长。一班一方案,一科一方案,把特色课程开到了网上。“孩子在学习之余,还学会了生活技能,生活和学习一样都没落下。”学生家长刘燕如是说。

病毒无情,人间有爱。凤台县肖集小学加大了对特殊群体学生的关爱。班主任摸清班级防疫一线人员子女、农村留守儿童、困难家庭子女、确实不具备线上学习条件的学生等特殊群体底数,按照“一生一策”要求,采取指导学生自学、电话答疑等精准方式,或开学后单独组织教学方式,制定帮扶措施并落实到位,“不落一生”,确保教育教学全覆盖。

教师虽不能白衣执甲、逆行出征,但“稳学情”就是“抗疫情”。凤台县的广大教师们坚守在教育阵地,关注学生的心理世界,加强与家长的联系沟通,积极开展心理疏导,为学生穿好心灵“防护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