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的太阳很远,照不暖大地,但足够照亮一本书。你尽可在冬日的午后,坐在窗前,就着缓缓弥漫开来的茶香,听着舒缓的音乐,然后慢慢地走进书中的世界。
我翻开一本书,本想窥探书中奇事,聊以慰藉生活的平淡,却在不知不觉中沉醉于文字的世界,在黑白的笔墨里度过了五彩斑斓的生活。光阴在翻页中流逝,四季不断更替,生命也更厚重了。
读书时,我总是会选择先“相信”作者在书中描写的一切。无论是历史传记、诗歌散文,还是各种类型的小说,无论其中的设定离我的生活多么遥远,描写有多么天马行空,我都会用自己现有的认知去想象、尊重和相信。否则,先入为主的怀疑态度就会阻断我继续阅读的欲望。
读书时,为了更顺畅地读下去,我常常会将书中的人物想象成生活中一个个具体的人。红楼梦中的林黛玉,“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泣非泣含露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这么一个病美人,到底长什么样呢?她太美了,心思又细腻,我穷尽想象也无法找到对应的人,于是不禁怀疑世上真有这么一个人吗?很多明星都演过林黛玉,但就像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我始终没有遇到过我心中的林黛玉。
但我知道刁顺子长什么样。初读《装台》时,我对刁顺子就有一种莫名的熟悉感,他身上的朴实、敦厚和成熟男人的适度圆滑,不就是万千为生活打拼的西北汉子的缩影吗?那装台的是刁顺子,送快递的小哥也是刁顺子,一手提一桶纯净水的送水工也是刁顺子,所有在生活中摸爬滚打却又不放弃奋斗的人都是刁顺子。
我打开一本书,本是为了消遣,却遇见了一个人,旁观了他的一生。我不曾见过他,却熟悉他的一切——从出生到死亡;我们不曾对话,但无眠的深夜里,他就是我最善于倾听、最可靠的朋友,我们尽可以在脑海中交流,无所顾忌。有关他的一切,或悲或喜,都在合上书的那一刻戛然而止。我心里不免怅然若失,仿佛是终结了一段单向的友谊,又像是结束了一段刻骨铭心的爱情。
我心疼去买稻种的梁生宝为了省钱,就着不花钱的面汤吃下风干的馍;我喜欢他的乐观,他晚上和衣睡在车站票房里,还说,“这好场地嘛!又雅静,又宽敞……”
我喜欢白鹿原奇女子白灵,白灵的眼睛里有一缕傲气,却不像父也不像兄那样流溢外露,而是用聪慧灵秀的底气支撑主宰着那双眸子。正如小说中所说:“整个白鹿原上恐怕再也找不到这种眼睛的女子了。”
用一下午的时间结交一位挚友,这是读书的魅力,也是作者的功力。伟大作家笔下的人物,有血有肉,他们是一个时代的缩影,从他们身上也可窥探到作者自己的影子。像柳青一样的人民作家,大都将个人的写作与历史的进步、人民的生活融合在一起,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正如柳青所说的那样:“要想写作,就先生活。要想塑造英雄人物,就先塑造自己。”柳青从黄土地里“刨”出了人物,然后用文字将他们呈现给读者。
如今的日子很慢,但好在家人陪在身边。不出门,就读书吧。读万卷书,就如行了万里路。让我们探访书中的深山,寻找心中的桃花源,在慢生活中品味书本散发的独特香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