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与文化纵然成了遗迹,也依然有棱有角。当打开《希腊罗马2500年》一书,不少关于文明与文化的神话、传说便在一瞬间复活。古希腊与古罗马时期充满文化的交流与碰撞、王朝的繁荣与衰败,无愧是西方文明的两大基石,也不失为人类文明的源泉,对这座文明的高峰,笔者除了敬畏和虔诚,更多还有关于昨天之前和明天之后的思忖。
立文之道,惟字与义。该书具有清晰的纲要和富有质感的宗旨。在布局上以时间为轴,从诞生于克里特岛、欧洲最早的高级文明——克里特文明开始讲起,一直至西罗马帝国的灭亡,涵盖了古希腊罗马时代整整2500年的历史,重点叙述地中海文明、战争与帝国、政治与社会、文化与科学、危机与衰落,全方位还原古典时代的完整面貌;全书图文并茂,除了大量地图,还配有丰富的图片及信息框,系统回顾了那段虽已久远但在内容和影响上依旧鲜活的历史文化现场;在内涵上深入浅出,书中不仅讲述了伟大人物的丰功伟绩和盛世强国的历史,也用适当的篇幅阐述了当时的社会和经济背景,读者可读到古希腊古罗马时代的多元文化思想,尤其是哲学、科学技术以及宗教方面等对之后的历史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的思想,通观全书清晰、直观,一目了然。
透事见人,由人观史。历史中最生动的是人物,人物最生动的情节来自其经历的关键时刻。书中除了可见亚历山大、君士坦丁、恺撒、奥古斯都、戴克里等大帝,还有彪炳史册的哲学家泰勒斯、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苏格拉底、伊壁鸠鲁,西方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力学之父阿基米德,古希腊第一位诗人荷马等,粉墨登场的历史人物串起了2500年的历史轨迹;书中还穿插耳熟能详的特洛伊战争、希波战争、伯罗奔尼撒战争、亚历山大继承人战争、布匿战争、罗马内战、斯巴达克斯起义等,及吉萨金字塔、巴比伦空中花园、阿尔忒弥斯神庙、罗得岛太阳神巨像、奥林匹亚宙斯巨像这些被称为人类智慧结晶的“世界七大奇迹”,刀光剑影的情节和丰沛的遗迹,娓娓还原了历史现场,为“一切始于希腊人”作了详尽注脚,也为希腊罗马的文化与科技是文明的源头提供了史证。
历史如潮,大道如砥。岁月沉淀在墙上,生命原本就是活一种姿态,而历史何尝不是呈现一种状态。行走在纸上的文字带着风骨、美感、韵律铺陈着昨天之前的历史,潜移默化为一种根本的力量,那就是对文化和精神的内在边界的知悉。就价值内涵而言,此书不仅在于历史的呈现,更在于历史的启迪。譬如:文明与文化融合的力量。罗马帝国实现了历史上最大规模的领土扩张,从西部的西班牙到东部的美索不达米亚,从南部的非洲到北部的英国,随处可见罗马文化的存在。罗马人能在靠武力征服的土地上造就“世界之都”,得益于成功的融合政策和罗马化措施。当时的文明思想几乎全部来自希腊人和罗马人居住的城市,这些思想时至今日仍被视为古希腊罗马时代的宝贵遗产,并依然符合当下的主流思潮——文化融合或东西方的共融。纵然,当西罗马帝国最后被日耳曼人摧毁、拜占庭帝国在1453年灭亡之后,沙皇俄国还是极力宣称自己和拜占庭一脉相承,事实上他确实用心继承了传统。饶有意思的是针对罗马帝国的终结,后人更多谈及的依然是这一过程中的传承,而非断裂,如希腊修辞学家埃留斯·阿里斯提德斯的献辞:“你们丈量了整个世界,跨越了千山万水。你们打通山脊,修建道路,在荒无人烟处建起邮局。你们将文明有序的生活方式传播到四方。”这就是文明与文化的力量。
同时,在磅礴恢弘的希腊罗马文明中,也清晰可见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经济和贸易在整个古希腊古罗马时期都是公共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元前6世纪,中国、印度和波斯通过古老的陆上线路和西方互通往来。在罗马帝国时期,与中国之间的贸易往来进一步加强,尤其是意大利,富裕阶层对丝绸等一类的产品有着强烈需求,这促进了古代“丝绸之路”的应运而生,这成为我们强大文化自信的根源之一。
承古萌新,向史而新。在历史中认识历史,从历史中把握未来,这就是历史主动和历史自信,也是永远站在历史正确一边的秘诀。追问历史,旨在借古鉴今。也许“希腊罗马2500年的历史与文明”不应归属于谁,我们可以膜拜、缅怀,或更可运用哲学思想和人文情怀去细细探究、追寻,譬如:体悟“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思索“进步”这一人类社会发展的主旋律……
“罗马不是一天建起来的”,连具备最初规模都用了近两个世纪。几千年来,一代代罗马人出于不同的观念和动机建成了今天由不同历史风貌组成的罗马城,使人们能从不同角度去认识和欣赏它。中华文明的传承与发扬光大,同样需要一代或多代人持之以恒地付诸努力,我们需要以开放的心态,借西方的眼来审视自己的不足并吸收养分,伴随文明与文化的力量一起向未来,永远在路上。
昨天之前,一切都是;明天之后,就是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