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县古城墙始建于宋代,自北宋熙宁年间(1068年)至南宋嘉定12年(1220年),历时150余年。寿县古城墙有四座城门,都有内外二门,设置瓮城。东城门主门与瓮门平行,为东向,瓮门北移,偏离东城门中轴线4米。南城门主门与瓮门处于同一中轴线上,皆为南向出。西城门瓮门北向出,与主门呈直角。北城门瓮门西向出,与主门呈直角。人们普遍认为,瓮城设置主要有军事防御和防洪的作用。一方面,若敌人突破瓮城,需改变攻击方向,守军可乘机关门打狗,瓮中捉鳖。另一方面,洪水若进入瓮城,巨大的直冲流将转化为涡流,减弱洪水的冲击力。
宋代州府城市多有瓮城之设,瓮城建设已提到国家制度层面,瓮城的城门不是随便乱开的。那么,寿县四座城门的瓮门建筑形式不同,原因何在?
解密之前,先说说《易经》。《易经》是群经之首,中国文化的源头。中国古代建筑中“法天象地”“上应天星”“天地合德、四时有序”等城市设计思想,“九宫八卦”的布局观念,闪耀着《易经》智慧的光芒。例如,北宋都城开封在平面布局上是以后天八卦为依据,将四方、四季、四象融于城门布局之中,城门的名称多以后天八卦方位来命名。正西方为兑卦,代表秋天,因而西面的门为阊阖门、宜秋门。西北为乾卦,直通天风,因而有“天波”门之称。正东方为震卦,代表春天,因用“迎春”“望春”之名。正南方为离卦,属火,四象中为“朱雀”,因而得名。正北方为坎卦,季节为隆冬,因用“景隆”之名。因此,笔者有理由以《易经》为钥匙,解开寿县古城瓮门设置这一千古之谜,展示其承载的深奥精微的文化内涵。
古人把一个相对独立的生活空间看成是一个有生命的活体,例如一套住宅、一个村庄、一座城市都可以看成一个活体。城市活体像生命体一样,有一定的结构,有新陈代谢,有生长、发育、成熟和死亡的过程。古人认为:“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生,散则亡。自天地至于万物,无不气以生者也。”所以生气决定了人的生命、灵气、思想品格与智慧。城市亦然,城市就是吸纳、藏聚生气的场所。震卦:在后天八卦中,方位为正东方;在五行中代表木;在季节中,代表春天;在颜色上,为青色、绿色。木代表生发力量的性能,表明万物生生不息。阳春三月,暖风劲吹,雷震而万物盟动。紫气自古就是吉祥、富贵的象征,古人认为紫气从东方而来,故有紫气东来之说。因此,东门的瓮门虽与中轴线北移4米,但与主门同为东向出,意为充分吸纳来自东方的紫气,寓意城市至尊至贵吉祥。离卦:在后天八卦中,方位为正南方;在五行中,代表火;在颜色上,为红色。火具有热烈、光辉、上升的特性。南方是阳气聚集的地方,因此,南门主门与瓮门在同一中轴线上,是为了直接吸纳正南方的阳气。同时,寿县古城建成时值南宋,南宋建都在南方的临安,南门主门与瓮门直通,是为了直通御路,驿道畅通快捷,也表达了对朝廷尊重之意。兑卦:在后天八卦中,方位为正西方;在五行中,代表金;在季节中,代表秋天;在颜色上,为白色。坎卦:在后天八卦中,方位为正北方;在五行中代表水;在季节上,代表冬天;在颜色上,为黑色。西门瓮门北向出和北门瓮门西向出,皆是五行“生、克、制、化”之道的应用,西与北组合就是金与水组合,是相生关系,即“金生水”。西门瓮门之所以没有南向出,是因为南方属火,火与金相克,即“火克金”。北门瓮门理应东向出,北与东组合,就是水与木组合,是相生关系,即“水生木”,但东门至北门段东淝河环绕,存在不能陆路出行的缺陷。同时,北门瓮门西出可直通南宋时形成的“榷场”,承接码头,方便交通运输,货畅其流。
寿县古城作为宋朝一个重要“州级”城市,是古人留下的灿烂文化瑰宝,有许多文化密码有待破译,深入研究,意义非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