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粮大户的暖心“年货”

本报记者 刘银昌 本报通讯员 陈 明

版次:A02  2022年01月30日

淮南日报社严正声明


长期以来,淮南市部分自媒体、政务新媒体未经淮南日报社授权同意,肆意、擅自、无偿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录制发表淮南日报社(含淮南日报、淮河早报、淮南网以及淮南日报官方微博、微信、抖音、视频号、掌上淮南新闻客户端等平台)记者采写的新闻稿件,特别是部分自媒体、政务新媒体不注明稿件来源、原创作者(或者采取隐匿、模糊形式处理稿件来源、原创作者),肆意、擅自删节、修改淮南日报社记者原创新闻稿件,严重违背新闻职业准则和道德,严重侵害淮南日报社版权,严重损害淮南日报社新闻记者权益。

现声明如下:

凡淮南日报社记者署名的文字、图片以及短视频等新媒体形态作品和融新闻作品,版权均属淮南日报社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各类自媒体和各级政务新媒体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在醒目处以醒目和规范方式注明来源、作者。违者,淮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近日,凤台县种粮大户、瑞耕粮食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刘兴杰一行提着米、油,来到了凤台县新集镇常庙村特困群众刘志豪的家里,将精心准备的1000元过年红包等“年货”递到刘志豪老人手里并说道:“这些优质米和食用油,都是我们合作社产的,送给你尝尝,希望你过个好年。”当日,该镇另外2户特困群众也领到了刘兴杰送来的“年货”,每户1000元现金、6袋大米、1桶食用油。

种粮大户刘兴杰刚刚被国家农业农村部表彰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个人(粮食生产者)。2015年,他承包了村民农田,成立凤台县瑞耕粮食种植专业合作社,凭着勤劳肯吃苦的精神,成为新集镇有名的种粮大户。合作社采取“合作社+村股份经济合作社+农户”的托管模式,2021年与村集体签订土地大托管服务面积1100亩,年粮食产量126.5万公斤,连片生产管理作物产量对比小农户自营每亩增收130公斤,当年机械化连片生产服务对比小农户自营每亩年降低成本130元,带动当地172户农户参与土地经营托管服务,使30多户脱贫户走上致富之路,先后被评为安徽省级和国家级农民合作社示范社。

勤劳致富奔小康,致富不忘家乡人。作为新型职业农民,身为共产党员的刘兴杰,不仅掌握了科学的种植技术,成为贫困户勤劳致富的引路人,而且知感恩有爱心,每年都热心捐款捐物,向社会公益事业献爱心,其善举得到当地群众的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