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人民检察院

护航发展之路上正心正行!

版次:A03  2022年01月24日

淮南日报社严正声明


长期以来,淮南市部分自媒体、政务新媒体未经淮南日报社授权同意,肆意、擅自、无偿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录制发表淮南日报社(含淮南日报、淮河早报、淮南网以及淮南日报官方微博、微信、抖音、视频号、掌上淮南新闻客户端等平台)记者采写的新闻稿件,特别是部分自媒体、政务新媒体不注明稿件来源、原创作者(或者采取隐匿、模糊形式处理稿件来源、原创作者),肆意、擅自删节、修改淮南日报社记者原创新闻稿件,严重违背新闻职业准则和道德,严重侵害淮南日报社版权,严重损害淮南日报社新闻记者权益。

现声明如下:

凡淮南日报社记者署名的文字、图片以及短视频等新媒体形态作品和融新闻作品,版权均属淮南日报社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各类自媒体和各级政务新媒体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在醒目处以醒目和规范方式注明来源、作者。违者,淮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牢记使命勇担当,踔厉奋发谱新篇。过去四年,全市检察机关在市委和省检察院的坚强领导下,在社会各界监督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忠实履行法律监督职责,主动服务社会发展大局,自觉践行为民服务宗旨,以“检察硬度”“检察力度”“检察温度”“检察深度”“检察强度”推进全市各项检察工作平稳健康发展。  过去四年,全市检察机关55个集体和个人获省级以上表彰,市检察院机关连续三届获评全国文明单位荣誉称号。

回望过去四年,淮南检察在守正创新、砥砺奋进中交出一份满意答卷,一项项亮点工作、一组组扎实数据、一个个检察榜样,打造了淮南检察的优质品牌,也镌刻下淮南检察人不忘初心、恪守职责、公正司法、执法为民的铿锵足迹。

“检察硬度”——管党治检筑牢忠诚

我市检察机关始终将政治建检放在首位、贯穿始终,不断增强检察制度自信,保持政治定力和战略定力。

坚定不移加强党的政治建设。把讲政治融入检察履职全过程,严守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制定实施《向市委、市委政法委请示汇报案件工作办法》,重大事项、重大案件请示汇报210件次。党建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多次在市委、省检察院工作会议上作经验交流。

扎实开展系列主题学习教育。持续巩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成果,全面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不断深化“三个以案”警示教育,同步开展检史学习教育。将主题教育同解决人民群众实际问题相结合,深入开展“检察为民办实事”实践活动,针对窨井盖破损、缺失现象,协调督促职能部门修缮问题井盖543个,聚焦校园周边托管机构食品安全,督促相关部门围绕食品经营许可、餐具消毒、食品留样等问题加强监管。

深入推进检察队伍教育整顿。坚持把“筑牢政治忠诚”作为第一要务,全面开展红色教育、廉政教育、英模教育,加强队伍政治锤炼、党性锻炼、思想淬炼。坚持刀刃向内,刮骨疗毒,引导干警主动说明问题,灵活运用四种形态依规依纪依法处理。深入排查顽瘴痼疾问题50条,制定整改措施130条,持续建立健全相关制度机制39项。

全面落实从严管党治检责任。压实“一岗双责”,狠抓“关键少数”,坚决落实“双到位”“双加强”。主动配合纪检监察机关监督执纪,严肃查处违纪违法检察人员15人。强化“八小时外”监督管理,严格意识形态管理,落实“三个规定”,相关工作经验向全省推广。队伍建设工作得到市委、省检察院主要领导充分肯定。

“检察力度”——服务大局护航发展

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司法为民,是检察机关的职责使命。在淮南产业转型、服务“六稳”“六保”、助力打好三大攻坚战的中心工作中,处处展现淮南检察的担当和力量;在依法战疫、扫黑除恶、抗洪抢险中时时彰显淮南检察的奋勇和拼搏。

全力营造法治化营商环境。制定实施《贯彻市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服务保障现代化美好淮南建设的意见》,落实民营企业家直接约见检察长制度,完善与民营企业定点联系、走访机制,畅通诉求表达渠道,回应企业法治需求。在全省率先开展企业合规工作,成立全省首个企业合规第三方监管委员会,办理全省首批3件企业合规案件,其中1件被评为全省企业合规典型案例,形成了淮南样板。

常态化开展扫黑除恶斗争。充分发挥检察职能作用,采用一体化办案模式,上下联动,强化督导,确保质效,依法批捕涉黑涉恶犯罪159件394人、提起公诉109件684人。因扫黑除恶成绩显著,表现突出,全市检察机关33个集体和个人先后立功受奖。

聚焦打赢打好三大攻坚战。突出金融风险防控,严惩洗钱犯罪,重拳打击“套路贷”、集资诈骗等危害金融安全犯罪,依法起诉181件393人。积极参与扶贫领域专项治理,组织开展“美丽乡村检察行”专项活动;主动围绕乡村振兴战略,将因案致贫返贫纳入司法救助。在全省率先适用民法典“绿色条款”。

积极参加防疫和抗洪斗争。主动服务疫情防控大局,从严从快打击危害疫情防控犯罪,建立常态化疫情防控办案机制,运用远程讯问、远程庭审、远程接访。组织抗洪抢险党员先锋突击队坚守淮河大堤18天,注重发挥检察职能优势,在防汛一线开展法律服务活动。

“检察温度”——为民司法增进福祉

全市检察机关坚决贯彻市委关于建设平安淮南的重大部署,积极参与社会综合治理,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守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坚决维护社会和谐安定。依法履行批捕、起诉等职责,四年来,批准逮捕刑事犯罪嫌疑人4573件6398人、提起公诉8971件12952人。办理了24年前轰动全国的“柏园灭门惨案”,妥善处理涉众型经济犯罪,强化信息保护,践行少捕慎诉慎押刑事政策,推动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稳步适用。

助力完善社会治理体系。主动把检察履职融入社会治理大格局,积极守护公共安全。先后办理了制造销售假酒、假药、毒盐、毒豆芽等食品药品领域危害公共安全案件79件,推动全市开展行业专项整治,达到“办理一案、影响一片”的效果。在全省率先提起居民饮用水安全民事公益诉讼,获法院判决支持。

将心比心回应群众诉求。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擦亮“温暖控申”便民品牌,压实首办责任制,落实检察长接待日制度,确保接访不走过场、写信真管用。通过信访网电等渠道分类办理群众信访3564件次,7日内程序性回复率、3个月办理过程或结果答复率均达到100%,连续4年被市委市政府评为“信访工作目标管理优秀单位”。灵活运用检察听证程序,借力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人民监督员及社会贤达公开听证216件次。

倾情守护未成年人成长。四年来,两级院35名检察长、副检察长兼任中小学法治副校长,带头开展“法治进校园”集中宣讲。对未成年人犯罪,始终坚持依法惩处和精准帮教相结合,积极贯彻“教育为主、惩罚为辅”原则,落实“教育、感化、挽救”方针。3件案件获评全省检察机关保护未成年人典型案例,创建“守望者”“润禾”未成年人检察工作室。

“检察深度”——强化监督守护正义

一切为了人民,是法治中国建设始终坚守的初心。全市检察机关忠实履行宪法和法律赋予的法律监督职责,积极回应人民群众对法治新需求新期待,全面提升“四大检察”监督质效,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义。

持续强化刑事诉讼监督。强化检察侦查工作,严惩司法腐败行为,开展“司法工作人员职务犯罪侦查百日攻坚”行动,侦查终结、移送起诉6件7人。2件案件被评为全省检察机关诉讼监督典型案例。全面加强刑罚执行和监管执法检察监督,排查社区矫正对象1875人,纠正脱管漏管27人。

精准开展民事诉讼监督。综合运用抗诉、纠正违法、检察建议、口头监督等多种监督方式,提升监督实效。受理民事生效裁判监督案件448件,受理民事执行监督案件148件,受理民事审判程序监督案件44件。严厉打击虚假诉讼,对87件虚假诉讼案件开展精准监督,促进社会诚信机制建设。

全面深化行政诉讼监督。力促行政争议实质性化解,共办理行政监督案件147件。着力强化法律监督薄弱环节,督促行政机关依法履职,支持配合开展煤矸石堆场治理专项监督活动,开展土地执法领域行政非诉执行专项监督。王某某与某区政府房屋征收补偿纠纷行政执行检察监督案,被评为全省检察机关优秀案件。

积极深入推进公益诉讼。深入贯彻省、市人大《关于加强检察公益诉讼工作的决定》,密切关注涉及公益诉讼事项的代表建议、政协提案,积极回应代表、委员关切,切实履行“公共利益代表”职责。共受理公益诉讼线索865件,立案380件,提出诉前检察建议196件,已采纳192件;提起公益诉讼66件,法院已判决54件,全部支持检察机关诉讼请求。

“检察强度”——深化改革提升效能

创新改革是检察工作发展的不竭动力。全市检察机关牢牢把握正确改革方向,检察队伍整体素能明显提升,检察履职办案更加公开透明。

健全检察机制。积极推进司法责任制综合配套改革,持续深化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落实检察官办案责任制。坚持领导带头办案,两级院领导办理案件1710件,示范引领作用逐步显现。落实检察长列席法院审判委员会制度,共同维护司法公正。

完善纪法衔接。积极支持配合监察体制改革,顺利完成侦防线索移交、积案清理等各项工作。协同完善监察执法与刑事司法工作衔接机制,监检配合有力,反腐合力不断增强,办案质量不断提升。四年来,提前介入职务犯罪调查28件28人,受理监察机关移送职务犯罪案件128件146人,有罪判决率100%。

强化队伍建设。落实检察官、检察辅助人员、司法行政人员分类管理制度,积极开展检察官业绩考评工作,建立以“案-件比”为核心的案件质量评价指标。开展干部选任工作,机关业务部门负责人平均年龄降低10余岁,加大岗位练兵、业务竞赛力度,在全省率先开展公检法干警同堂培训。打造淮南检察实务研究特色品牌,检察实务研究工作连续多年稳居全省第一。

深化检务公开。全面推进检务公开,加强检律良性互动,共建“亲”“清”检律关系。充分运用检察微信、微博、头条号等新媒体矩阵宣传检察工作,影响力、传播力和引导力等指标稳居安徽“互联网+检察”媒体指数榜前列,检务透明度指数位居全国前列。主动接受人大监督,积极邀请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视察检察工作、参加检察活动、监督检察履职1900余人次,全面梳理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意见建议175件,逐件办理落实,做到办前联系、办中沟通、办后回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