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台县建设红色村史馆打造群众精神家园

版次:02  2022年01月18日

淮南日报社严正声明


长期以来,淮南市部分自媒体、政务新媒体未经淮南日报社授权同意,肆意、擅自、无偿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录制发表淮南日报社(含淮南日报、淮河早报、淮南网以及淮南日报官方微博、微信、抖音、视频号、掌上淮南新闻客户端等平台)记者采写的新闻稿件,特别是部分自媒体、政务新媒体不注明稿件来源、原创作者(或者采取隐匿、模糊形式处理稿件来源、原创作者),肆意、擅自删节、修改淮南日报社记者原创新闻稿件,严重违背新闻职业准则和道德,严重侵害淮南日报社版权,严重损害淮南日报社新闻记者权益。

现声明如下:

凡淮南日报社记者署名的文字、图片以及短视频等新媒体形态作品和融新闻作品,版权均属淮南日报社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各类自媒体和各级政务新媒体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在醒目处以醒目和规范方式注明来源、作者。违者,淮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本报讯 为充分发挥乡土文化在基层社会治理和文明乡风涵养方面的作用,凤台县深挖本地历史资源,投入200余万元在16个乡镇建设村史馆,全力打造群众家门口的学习教育阵地,引导更多党员群众知党恩、听党话、跟党走。

明确史馆主题,提倡宜建则建。该县坚持规范标准与突出特色相统一,出台《关于做好村史馆建设的指导意见》,指导各乡镇深挖各村党史村史、文化底蕴、民俗风情,以党组织领导当地人民群众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史实为主线,通过图文资料、实物展陈、视频影像等形式,全方位展示村庄历史变迁。以“党建+”发展模式,打造集红色教育、传承文化、乡村旅游于一体的农村产业振兴综合体,为群众提供休闲场所,发展农村旅游产业,助力乡村振兴。坚持量力而行、宜建则建的原则,通过座谈会、专题调研等方式广泛征求意见,结合村庄规划、地理位置、人口户数等因素,按照1个乡镇1个村史馆的基准,利用村(社区)党群服务中心、集体闲置房屋等,精准规划村史馆建设布局。

深挖陈列内容,整合各方信息。该县各村党组织广泛发动群众,利用微信群、村广播等渠道,积极引导群众参与建设,征集村情重大事件、重点人物、老照片、旧物件。16个乡镇党委走访老党员老干部1600余人次、召开座谈会36次,并调阅乡镇党史档案、地方志等资料,充分挖掘梳理本地党史、村史资源。对接县档案馆、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新四军研究会等单位,进一步挖掘红色资源,丰富展示内容。县委组织部牵头,组织村级党史馆信息审核工作,邀请专家学者对村史馆展示信息进行把关,保证党史、村史信息可靠准确。

强化组织领导,压实建设责任。该县成立县级村史馆建设领导小组,县委组织部牵头,会同宣传、农业农村、乡村振兴、党史和地方志、文化旅游等部门,加强对村史馆建设的指导。相继召开乡镇党委书记座谈会、组织委员座谈会、部门协调会等,统筹推进村史馆建设工作。成立村史馆建设工作督导组,及时跟踪建设进度,闭环推进项目实施。整合各部门项目、资金、人才、研究成果等要素,为村史馆建设提供支持;根据建设进度和建设内容,将村史馆划分为三类,对全县16个乡镇采取以奖代补方式,强化资金保障。

坚持共建共享,打造精神家园。该县建立以政府主导推动、村民主体推进、社会力量参与的共建机制和“乡镇主办、县级奖补、社会捐赠”资金投入机制,调动多方力量参与建设,充分发挥广大农村党员群众的主体作用,截至目前,共收到社会捐赠资金6.4万元,征集老照片、旧物件500余件。注重从村“两委”干部、村级后备干部、入党积极分子等群体中培育一批宣讲员,免费为参观学习的群众讲解红色故事、村情村史,共享村史馆建设成果,打造村民精神家园。

(本报记者 贾 静

本报通讯员 尚学明 常开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