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分类在“指间” 提升文明在“心间”

——我市推动生活垃圾分类助力文明城市建设

版次:02  2022年01月05日

淮南日报社严正声明


长期以来,淮南市部分自媒体、政务新媒体未经淮南日报社授权同意,肆意、擅自、无偿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录制发表淮南日报社(含淮南日报、淮河早报、淮南网以及淮南日报官方微博、微信、抖音、视频号、掌上淮南新闻客户端等平台)记者采写的新闻稿件,特别是部分自媒体、政务新媒体不注明稿件来源、原创作者(或者采取隐匿、模糊形式处理稿件来源、原创作者),肆意、擅自删节、修改淮南日报社记者原创新闻稿件,严重违背新闻职业准则和道德,严重侵害淮南日报社版权,严重损害淮南日报社新闻记者权益。

现声明如下:

凡淮南日报社记者署名的文字、图片以及短视频等新媒体形态作品和融新闻作品,版权均属淮南日报社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各类自媒体和各级政务新媒体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在醒目处以醒目和规范方式注明来源、作者。违者,淮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本报记者 张 鹏

生活垃圾处理关系千家万户,既是民生关键小事,也是社会发展大事。推行生活垃圾分类,关系广大人民群众生活环境改善,关系资源节约利用,也是社会文明水平提升的重要体现。我市不断加大宣传力度,完善设施建设,努力推进城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工作。

在垃圾分类管理工作中,我市坚持高位推动。市政府主要负责同志实地调研市级试点小区,推动垃圾分类工作;市政府分管领导多次召开调度会,及时协调解决垃圾分类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市分类办印发《淮南市居民小区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设施建设指导意见》,多次下发推进垃圾分类工作提示函,组织对前期垃圾分类工作进行评估,督促各县区加快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市容管理部门在工作中严格执行《淮南市人民政府关于推进淮南市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的意见》《淮南市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实施方案》,按照试点先行、示范引领、稳步推进的思路,指导、督促各县区合理确定实施路径,有序推进生活垃圾分类试点,努力提高生活垃圾分类覆盖面。目前,全市已有46个居民小区、3.1万户、9.3万人口参与生活垃圾分类。

在垃圾分类管理工作中,我市努力加快设施配套。在居住小区、公共机构、公共场所和经营区域推行生活垃圾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和运输,升级改造居民小区分类投放收集点787个,配置可回收物收集运输车辆24辆、有害垃圾运输车辆15辆、厨余垃圾收集运输车辆16辆,建立与分类收集相衔接的运输网络。启动我市大中型垃圾转运站选址立项和环评、设计前期工作,谋划建设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回收、分拣中心,推进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与生活垃圾收运体系“两网融合”;相关部门在工作中突出宣传引导。建成生活垃圾分类宣教中心,集科普、时尚、趣味、互动为一体,让参观者在寓教于乐中了解分类知识、掌握分类方法、促进分类习惯养成。市容局宣教中心自2021年7月1日起正式向社会免费开放以来,已接待社会各界参观人员1万多人次,辐射、影响、带动作用与日俱增。同时开展了“垃圾分类,党员先行”党建活动,引导党员志愿者做生活垃圾分类的先锋员、宣传员、监督员;开展了“垃圾分类进社区”“垃圾分类进校园”等宣传活动,印发垃圾分类四分法等各类宣传彩页3万余张,利用条幅、LED大屏和电子门楣播放宣传标语4万余次,全面普及生活垃圾分类知识,动员广大市民参与体验垃圾分类“新时尚”,推动垃圾分类理念深入人心。

为保障垃圾分类管理工作的顺利实施,市政府把生活垃圾分类管理纳入2021年度政府立法计划,出台了《淮南市城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办法》,自2022年3月1日起施行。《淮南市城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办法》对城市生活垃圾的源头减量、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及其监督管理、指导服务等方面,做出了明确具体规定,标志着我市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进入有法可依、规范实施的新常态轨道。

生活垃圾分类是一项长期性、系统性、综合性的工作,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通过循序渐进的宣传引导、制度建设、习惯养成,才能真正实现垃圾分类。相关部门表示,将进一步落实责任,齐心协力,共同推进全市垃圾分类工作,确保生活垃圾分类取得实效,不断改善城乡人居环境,全力助推淮南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