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州锣鼓的文化特质与传承保护

楚仁君

版次:03  2021年11月02日

淮南日报社严正声明


长期以来,淮南市部分自媒体、政务新媒体未经淮南日报社授权同意,肆意、擅自、无偿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录制发表淮南日报社(含淮南日报、淮河早报、淮南网以及淮南日报官方微博、微信、抖音、视频号、掌上淮南新闻客户端等平台)记者采写的新闻稿件,特别是部分自媒体、政务新媒体不注明稿件来源、原创作者(或者采取隐匿、模糊形式处理稿件来源、原创作者),肆意、擅自删节、修改淮南日报社记者原创新闻稿件,严重违背新闻职业准则和道德,严重侵害淮南日报社版权,严重损害淮南日报社新闻记者权益。

现声明如下:

凡淮南日报社记者署名的文字、图片以及短视频等新媒体形态作品和融新闻作品,版权均属淮南日报社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各类自媒体和各级政务新媒体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在醒目处以醒目和规范方式注明来源、作者。违者,淮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寿州锣鼓是流传于寿县以及沿淮周边地区的一种民间传统表演艺术,是古老楚文化积淀的产物,是安徽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素有“会说话的锣鼓”之誉,在沿淮地区独一无二。寿州锣鼓以高亢激昂、热情奔放的表现形式和艺术魅力,彰显了楚舞楚乐的文化物质。

寿县曾是楚国最后的都城,寿州锣鼓的起源与楚文化密不可分。历史上,楚国作为战国七雄之一,在文化、风俗上与当时其他国家相比,有较大的差异性。这与楚国的发展历程有着十分重要的联系。楚国并非姬姓诸侯国,信仰上与其他诸侯国自然大相径庭,比如史载楚人好鬼,而周朝时则是“敬鬼神而远之”。又比如,楚人好巫,好巫则必然喜欢舞蹈。舞蹈是楚国的国俗,从宫廷的达官贵人,到街头巷尾的平民百姓,都异常喜欢舞蹈。大致可以分为宫廷舞蹈、祭祀舞蹈两种。祭祀舞蹈以娱神为主要目的,在乐器选择上,多以钟、竽、箫、瑟等乐器为主,而宫廷舞蹈则在祭祀舞蹈的基础上,加入了更具动感的打击乐器——鼓。锣鼓乐的加入,更是展现了古老东方音乐的特质与魅力。当然,作为宫廷舞蹈的伴奏音乐,先秦时期的鼓乐与技法,与今天寿县及其周边地区流行的鼓乐有着很大的区别,但楚舞楚乐却为寿州锣鼓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秦汉以后,尤其是唐宋以来,以楚国鼓乐为特色的音乐艺术,在寿县地区获得了长足的发展。这主要可以归因于寿县地区的地理环境、历史文化、人文风俗。寿县地处江淮腹地,战略地位重要,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光绪《寿州志》称之为“西北之要枢,东南之屏蔽”,如南朝与北朝、南宋与金,寿县作为两军交战的前沿阵地,更是战火频繁。一方面,战争给寿县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另一方面,战争也使寿县人民养成了直爽、重义、好斗的民风。鼓,作为打击乐器,风格高亢、激昂,非常适合于两军交战时使用,《春秋左传·曹刿论战》中“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连年的战争,也使寿州人民养成了练武的习惯,练武之风盛行,体现到锣鼓艺术中,便是不少锣鼓节目会伴随一定的武术表演。地处中国南北地理分界线的寿州,在战争年代是必争之地,在和平年代则是南北交流的重要场所。因而,寿州锣鼓自然也会带有南方锣鼓的特征。比如,江浙地区流行的十番锣鼓,以音乐细腻温婉而见长,寿州锣鼓中的《长流水》《拾玉镯》等曲目,也带有这一特征,这在北方锣鼓艺术中是比较罕见的。

寿州锣鼓是楚文化遗存,到现在已有上千年的历史,并在明清时期形成了以特定班子为组织的表演形式。新中国成立以来,寿州锣鼓作为民间艺术得到了很好的传承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特别是近年来,寿县按照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要求,全面加强楚文化挖掘、开发、保护、利用工作,进一步推进以寿州锣鼓为代表的民间艺术的传承保护。全县现有寿州锣鼓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省级2名、市县级4名,锣鼓队70多支,队员3000多人。2009年,寿州锣鼓在山西洪洞举办的“远中杯”全国鼓王邀请赛中,一举夺得“最佳鼓王奖”;2019年10月寿州锣鼓斩获第十四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2021年,经山花奖评审委员会视频初审评定,安徽省报送的寿州锣鼓《楚淮风情》已进入第十五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优秀民间艺术表演(民间鼓舞鼓乐)现场初评资格名单。

寿州锣鼓民间艺术,是寿县人民在漫长的生活实践中创造的融音乐、舞蹈于一体的民间表演艺术形式,是人们在自然环境与生产劳动相互影响下,产生的最原汁原味、最纯朴自然的民间艺术,热情奔放,气氛热烈,具有独特的艺术感染力。寿州锣鼓拥有自己独特的艺术特色,在动态性、民族性、习俗性、广泛性和多层文化内涵上表现突出,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寿县人民的宗教信仰、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审美趣味、道德情操、社会制度、历史传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