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微信群一位文友的文章在某知名报刊发表,分享到群里后群友纷纷点赞致贺。大家点赞的方式各不相同,有的是用“牛”“强”等表情包,有的是用“厉害”“墙裂祝贺”等文字,而一位四川群友则用一个“凶”字表达心情,迅速引发群友的热议和附和。
“凶”字在普通话中的释义多为贬义,而在四川方言中则是表达能干、厉害之意。一个“凶”字,之所以得到大家一致认可,是因为它把佩服、尊崇、羡慕、赞许之意表达得很彻底,很深刻,具有直截了当、入木三分、一锤定音的独特效果,以一字之威堪比周星驰“我对你的敬仰如滔滔江水连绵不绝,又如黄河泛滥一发不可收拾”的几十字台词,让人听起来特别解渴、特别过瘾。
各个地方都有自己的一个字方言,比如东北话里,最具代表性的应该算“削”字了,一句带着些许调侃、不满或搞怪的“我削你”,一定是很多人大学记忆里最鲜明的标签。广东方言里,大家最熟悉的是“咩”,“你做咩”就是你干什么。还有河北的“占”,广西的“得”,安徽的“照”,都表示“可以”“行”的意思。
而最广为人知的一个字方言,大概要算河南的“中”字了。“中”字之神奇,不仅代表河南地处中原之意,而且是最具河南方言代表性的词语之一,具有十分鲜明的地域文化特点。其一般意思与普通话“行”“可以”“好”同义,也用来称赞某个人很好,或某件事情做得好。它的否定形式就是“不中”,意思就是“不可以”,“中不中”就是“可不可以”。
说“中”字的时候,语气不同,表达的意思也不同。交谈中,如果对方回答就一个字“中”,语气干脆、利落,绝不拖泥带水,那么这事基本上就是板上钉钉了。如果语气拉长语调往下走,那么对方明显是带有抵触情绪,这个事情就有些不好办了。如果对方不耐烦地回答一连串的“中”,那这意思基本上就是十分勉强了,回过头来肯定还得再研究研究、再商量商量了。
除了“中”,河南一个字的方言还有很多,比如“管”,与“中”差不多的意思,只是不同的地域用起来不尽相同,还有吃饭就是“叨”,聊天就是“喷”,干什么就是“咋”,等等。
很多人都听过侯宝林的相声《戏曲与方言》,里面有一段关于方言的经典桥段。讲的是哥儿俩同住一个院,一个住东房,一个住西房,晚上一人起来撒尿,另一人听到动静问了几句话,一问一答共四句话,分别用老北京话、普通话、山东话、上海话、河南话反映出来,其中老北京话最啰嗦,得有几百字,普通话其次,十六个字,山东话十二个字,上海话八个字,而河南话最简洁,总每句话就一个字:“谁?”“我!”“咋?”
中国语言博大精深,而方言尤具独特魅力,简简单单的一个字,就能表达出其他语言无可替代的情感和韵味,而这或许正是方言经久不衰、世代相传的奥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