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的安徽八大要城 ——正阳关

周大兵

版次:A02  2021年06月10日

淮南日报社严正声明


长期以来,淮南市部分自媒体、政务新媒体未经淮南日报社授权同意,肆意、擅自、无偿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录制发表淮南日报社(含淮南日报、淮河早报、淮南网以及淮南日报官方微博、微信、抖音、视频号、掌上淮南新闻客户端等平台)记者采写的新闻稿件,特别是部分自媒体、政务新媒体不注明稿件来源、原创作者(或者采取隐匿、模糊形式处理稿件来源、原创作者),肆意、擅自删节、修改淮南日报社记者原创新闻稿件,严重违背新闻职业准则和道德,严重侵害淮南日报社版权,严重损害淮南日报社新闻记者权益。

现声明如下:

凡淮南日报社记者署名的文字、图片以及短视频等新媒体形态作品和融新闻作品,版权均属淮南日报社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各类自媒体和各级政务新媒体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在醒目处以醒目和规范方式注明来源、作者。违者,淮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正阳关镇,又名正阳关,古称颍尾、颍口、阳石、羊市、羊石城等。早在东周中期已具雏形。《左传》鲁昭公十二年(公元前530年)有“楚子狩于州来,次于颍尾”记载,以此计算,正阳关已有2700多年历史。

清光绪《寿州志》载“正阳关在州西南六十里。正阳镇陆路东通府城,南通六安州,西南通霍邱县,西北通颍上县;水路上通汝颍,下通洪泽湖。国朝咸丰七年,粤匪盘踞,室庐燔毁殆尽。同治五年,知州施照详准就民圩旧址改筑城垣,越岁告成,城周围七百二十丈,《通志》作七百丈四尺,高一丈五尺,计四里三分,女墙一千三百七十垛,较正之旧基仅三分之一。续建南、西、北三门。庚午夏,南北始竣。门五,东曰朝阳、曰引泉,西曰襟江,南曰解阜,北曰拱辰。监工署凤阳府通判徐益吾、正阳镇巡检徐忠钰、正阳汛把总朱明春,董事魏殿传、徐仲方,有记。光绪七年,凤颍道任兰生拨重金重修。”又据明嘉靖《寿州志》载“东正阳镇,州南六十里,古名羊市,汉昭烈筑城屯兵于此”。据此正阳关至今已有1780余年的筑城史。

正阳关地处淮河、颍河、淠河交汇处,地理位置优越,自古就是淮河中游重要货物集散地,正阳关在宋代名为“来远镇”,是寿州下辖的重要市镇,南宋时是宋金边界贸易口岸。明王朝于明成化元年(1465)在此设立收税钞大关,年征税银达62400多两,有“银正阳”之称,“正阳关”即因此得名。

据《安徽概览》称:“正阳关属寿县,在淮河东岸,淮、颍、淠三水交汇处,为水陆要冲,皖西北豫东南水运之中枢,及货物之集散地,称淮河上流第一巨镇”。由此可见,它是淮河中流最大的商业港口。鸦片战争以后,江西、浙江、山西等15省先后在此设立会馆。英、俄、法等国也在这里开办企业,如药房等。清初,该港年吞吐量约在30万吨上下。清光绪三十三年秋,正阳永昌钱庄老板王锦芳和大丰银行经理胡渊如等在蚌埠建私营“利淮轮船公司”,在正阳至江苏清江之间经营运输业。民国元年淮河的“通大轮船公司,民国21年的“兴淮轮船公司”,民国23年的“复淮轮船公司”等,均在正阳设立分处,经营轮船运输业务。民国34年秋,淮南铁路局正阳营业所成立,是为公营轮船运输业;民国35年,又有安徽省公路局航运处正阳营业站,有航船“建国”号、“洋龙”号、“瑞春”号3艘公营轮船在此营业。1949年1月以后,中国人民解放军接管蚌埠航运机构和两家公营轮船公司,由蚌埠船舶局派来“胜利2号”客轮首次担任正蚌线客货运输业务。11月,江淮轮船公司在蚌成立,正阳关设立营业站,后改为办事处与正阳航运管理办事处合署,设轮船调度室。1952年9月,淮河轮船公司新建“江淮17号”、“江淮18号”两轮对开正蚌线,当天到达。改革开放后,公路建设飞速发展,通乡镇和村的公路逐渐建成,快捷方便的公路客运很快取代水上客运。正迎线于1960年后因淠河改道缺水停开,正蚌线于1986年停开,迎双线于1987年停开。至此,素有“七十二水通正阳”之称的正阳关逐渐萧条。

正阳关自明代末年到解放前夕的500年间,长期经济文化繁荣,至解放前城区人口达到5万多,自民国到解放前夕为安徽八大要城之一。1950年安徽省概况载,正阳关为八大城之一,为列于合肥和安庆之后。1950年3月,析寿县所属正阳区为正阳市,辖1镇12个乡,隶属六安专区,6月撤市建制,复为寿县正阳区。解放前安庆到正阳关的铁路(安正铁路)落马,一个曾经的老八市正阳关逐渐失去交通枢纽地位,直接导致了正阳关的没落,应水而生应水而落。

随着安徽一号工程引江济淮工程快速推进,淮河航运的复苏,正阳关即将迎来新的春天,将会重现舳舻千里、千帆竞渡的辉煌。